改性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高吸油性树脂概述 | 第12-14页 |
·高吸油性树脂结构 | 第12-13页 |
·高吸油性树脂分类 | 第13页 |
·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机理 | 第13-14页 |
·高吸油性树脂吸附动力学 | 第14-15页 |
·吸附作用 | 第14页 |
·吸附机理 | 第14-15页 |
·吸附作用力 | 第15页 |
·影响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因素 | 第15-17页 |
·单体的确定 | 第15页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15-16页 |
·分散剂的选择 | 第16页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16-17页 |
·致孔剂的选择 | 第17页 |
·国内外高吸油树脂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高吸油性树脂应用 | 第18-19页 |
·环保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各种基材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各种添加剂和改性剂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微波辐射法制备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性树脂 | 第21-33页 |
·微波辐射法 | 第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主要实验仪器药品 | 第21-22页 |
·过氧化苯甲酰精制 | 第22页 |
·悬浮法制备高吸油性树脂 | 第22-23页 |
·微波法制备高吸油性树脂 | 第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水油比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23页 |
·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微波合成树脂正交试验分析 | 第25-26页 |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26页 |
·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微波反应时间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树脂吸油倍率及吸油速率分析 | 第28页 |
·树脂再生性能分析 | 第28-29页 |
·树脂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29-30页 |
·树脂的性能表征 | 第30-32页 |
·树脂的表面形貌 | 第30-31页 |
·树脂热重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疏水性二氧化硅改性高吸油性树脂 | 第33-45页 |
·纳米二氧化硅的性质及应用 | 第33页 |
·疏水性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原理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主要实验仪器药品 | 第35-36页 |
·疏水性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36页 |
·疏水二氧化硅改性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 第36页 |
·结果与结论 | 第36-41页 |
·二氧化硅疏水改性正交试验分析 | 第36-38页 |
·疏水二氧化硅改性高吸油树脂正交试验分析 | 第38-39页 |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39页 |
·分散剂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改性树脂的再生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改性树脂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1页 |
·改性树脂的表征 | 第41-43页 |
·改性二氧化硅比表面积分析 | 第41页 |
·改性二氧化硅红外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改性树脂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改性树脂的表面形貌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 第45-59页 |
·膨润土的性质及应用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 第48页 |
·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膨润土有机改性正交试验分析 | 第48-50页 |
·有机膨润土改性树脂正交试验分析 | 第50-51页 |
·微波反应时间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51页 |
·引发剂的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分散剂的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有机膨润土的用量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 | 第53页 |
·改性树脂吸油倍率及吸油速率分析 | 第53-54页 |
·改性树脂再生性能分析 | 第54页 |
·改性树脂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4-55页 |
·改性树脂的性能表征 | 第55-57页 |
·有机膨润土红外图谱分析 | 第55-56页 |
·改性树脂的表面形貌 | 第56-57页 |
·改性树脂热重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