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节 中国全新世环境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 | 第10-17页 |
第三节 研究工作过程和工作量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理概况和剖面选择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区域的地理概况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全新世剖面的选择和采样 | 第22-27页 |
第三节 研究剖面的地层断代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第一节 粒度分析的方法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磁化率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第三节 全铁和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30-32页 |
第四节 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33-57页 |
第一节 粒度的分析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33-37页 |
第二节 磁化率的测定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37-44页 |
第三节 全铁的分析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45-50页 |
第五节 有机碳的分析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50-54页 |
第六节 碳酸钙的分析结果及其成壤环境意义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全新世渭河流域成壤环境演变问题讨论 | 第57-65页 |
第一节 成壤环境演变与土壤发育的时间特征 | 第57-61页 |
第二节 成壤环境演变与土壤发育的区域差异 | 第61-65页 |
第六章 全新世渭河流域成壤环境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65-70页 |
第一节 全新世早期定居农业文化的萌芽 | 第65页 |
第二节 全新世大暖期原始定居农业文化的形成与兴衰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全新世后期成壤环境的恶化及其社会影响 | 第67-6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全新世渭河流域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 第70-73页 |
总结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