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7-9页 |
2 一般资料 | 第9页 |
3 试验方法 | 第9-15页 |
·诊断及分期标准 | 第9-10页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诊断要点 | 第9-10页 |
·分级标准 | 第10页 |
·中医辨证要点 | 第10页 |
·病例入选标准 | 第10页 |
·剔除标准 | 第10-11页 |
·疗效记录方法 | 第11-12页 |
·疮面记录方法 | 第11页 |
·中医证候积分方法 | 第11-12页 |
·肢体功能记录方法 | 第12页 |
·临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西医基础治疗 | 第12-13页 |
·一般治疗 | 第12页 |
·对症治疗 | 第12-13页 |
·外治法 | 第13页 |
·中医分期治疗 | 第13页 |
·急性期 | 第13页 |
·缓解期 | 第13页 |
·疗程 | 第13页 |
·在观察期间,所有病例除以上治疗外,不得使用其它对血管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 第13页 |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13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3-14页 |
·疗效评价 | 第14-15页 |
·症候及创面疗效判断方法 | 第14页 |
·证侯疗效判定方法 | 第14页 |
·疮面疗效评定方法 | 第14页 |
·近期综合疗效判断标准 | 第14页 |
·远期疗效判断标准 | 第14-15页 |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5页 |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15页 |
·中止试验的标准 | 第15页 |
·病例撤除原则 | 第15页 |
4 结果 | 第15-25页 |
·近期疗效情况 | 第15-18页 |
·血糖情况 | 第15-16页 |
·中医证候疗效 | 第16页 |
·疮面疗效 | 第16-17页 |
·肢体功能疗效 | 第17页 |
·综合疗效 | 第17-18页 |
·远期疗效情况 | 第18-19页 |
·安全评价 | 第19页 |
·脱落情况 | 第19-20页 |
附: 典型病例 | 第20-25页 |
5 讨论 | 第25-29页 |
·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 | 第25-26页 |
·大血管病变 | 第25页 |
·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 | 第25页 |
·周围神经病变 | 第25页 |
·感染 | 第25-26页 |
·西医治疗现状 | 第26-27页 |
·外科治疗 | 第26页 |
·动脉重建术 | 第26页 |
·介入治疗 | 第26页 |
·截肢术 | 第26页 |
·内科治疗原则及方法 | 第26-27页 |
·抗感染治疗 | 第27页 |
·控制高血糖 | 第27页 |
·扩管抗凝溶栓 | 第27页 |
·恢复神经功能 | 第27页 |
·支持疗法及纠正其它急慢性并发症 | 第27页 |
·坏疽局部处理 | 第27页 |
·气活血通脉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理论来源 | 第27-29页 |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27-28页 |
·益气活血通脉治疗原则的确立 | 第28-29页 |
·益气活血通络法处方解 | 第29页 |
6 结论 | 第29-30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30-32页 |
·关于对照问题 | 第30页 |
·关于疗效指标的选择 | 第30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附录: 糖尿病足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 | 第32-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