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 鸦片战争前文学中“夷”的形象 | 第6-17页 |
(一) 历史文化语境:“华夷之辨”与“华夷秩序”的确立 | 第6-8页 |
(二) “夷”群像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 第8-17页 |
1 “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明清小说出现以前的“夷”形象。 | 第9-14页 |
(1) 魔化,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蚩尤形象 | 第9页 |
(2) “丑夷叵测,黠虏难驯”,《史记》中的匈奴形象。 | 第9-10页 |
(3) 天寒地冻与雄奇辽阔,盛唐边塞诗中的异域景观。 | 第10-12页 |
(4) “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壮士饥餐胡虏肉”,范仲淹眼中的边域与岳飞心中的胡奴 | 第12-13页 |
(5) “弦歌地,亦膻腥”,南宋诗词中胡化了的故土。 | 第13页 |
(6)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及蒙古诗人笔下的故乡。 | 第13-14页 |
2 明代小说中“夷”的形象。 | 第14-16页 |
(1) “瘴疫之乡”里的南蛮,明初《三国演义》中的孟获等洞主形象。 | 第14-15页 |
(2) 无道与淫邪,明中期《西游记》中昏君、妖道及《金瓶梅》中的番僧形象。 | 第15-16页 |
(3)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明后期《西洋记》中的西洋诸国。 | 第16页 |
3 清前期和中期小说中“夷”的形象。 | 第16-17页 |
(1) “非我族类,其心不异”。清前期小说《说岳全传》中金兀术形象。 | 第16-17页 |
(2) “世事百态的漫画”,清中期小说《镜花缘》中的海外诸国。 | 第17页 |
二、 鸦片战争后文学中的“他者”形象 | 第17-21页 |
(一) 历史文化语境:大他者的强势出场和“华夷秩序”的崩溃 | 第17-19页 |
(二) “他者”形象的具体表现 | 第19-21页 |
1 “大他者”的喧宾夺主,清末小说中洋人形象。 | 第19-20页 |
2 “创伤复仇”:现当代文学和影视中的“鬼子”形象。 | 第20-21页 |
3 “异”形象的延伸:当代影视中外星人形象。 | 第21页 |
三、 “夷”形象的文化反思 | 第21-30页 |
1 我对他者的基本态度或象征模式。 | 第21-22页 |
(1) 第一种基本态度:狂热(兼论“反蛮夷”形象) | 第21-22页 |
(2) 第二种基本态度:憎恶。 | 第22页 |
(3) 第三种基本态度:亲善。 | 第22页 |
(4) 第四种态度:“双重否定”。 | 第22页 |
2 对“华夷秩序”中的霸权主义及文化殖民的思考。 | 第22-24页 |
(1) “夷”的反诘. | 第22-24页 |
(2) 从后殖民理论的逆向角度对“夷”形象的思考。 | 第24页 |
3 “夷夏之辨”在集体无意识积淀的沉渣泛起. | 第24-27页 |
(1) 鬼子形象的成因。 | 第24-25页 |
(2) 鬼子形象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 第25-27页 |
关于野兽化。 | 第25-26页 |
关于“恐日症”。 | 第26页 |
关于优等民族的幻觉。 | 第26-27页 |
4 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 第27-30页 |
(1) 认识自我主要方法:外在的视点(他者的角度) | 第27页 |
(2) 中国人心目中的自我形象。 | 第27-28页 |
(3) 理想的他者形象及理想的自我与他者关系。 | 第28-30页 |
注释 | 第30-31页 |
参考书目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