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2.1 焊接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 第11页 |
2.2 气体保护焊的基本理论和气体的作用 | 第11-14页 |
2.2.1 电弧导电的物理本质 | 第11-13页 |
2.2.2 气体的保护作用 | 第13-14页 |
2.3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原理及特点 | 第14-19页 |
2.3.1 射流过渡的机理及特点 | 第14-16页 |
2.3.2 影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临界电流的主要因素 | 第16-17页 |
2.3.3 混合气体对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成形的影响 | 第17-19页 |
2.4 焊接热模拟技术 | 第19-26页 |
2.4.1 焊接热模拟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2.4.2 焊接热模拟技术的应用 | 第20-22页 |
2.4.3 焊接热模拟技术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2.4.4 焊接热模拟热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 | 第23-26页 |
2.5 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构成及其组织性能 | 第26-27页 |
2.5.1 焊接热影响区的构成 | 第26页 |
2.5.2 焊接热影响区中的组织 | 第26-27页 |
2.5.3 焊接热影响区中的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 第27页 |
2.6 钢的遗传性 | 第27-31页 |
2.6.1 钢的组织遗传性 | 第27-28页 |
2.6.2 钢的断口遗传性 | 第28-29页 |
2.6.3 影响组织遗传性的因素 | 第29-30页 |
2.6.4 抑制或消除组织遗传的方法 | 第30-31页 |
2.7 10Ni5CrMoV钢的现状与发展 | 第31-34页 |
2.7.1 10Ni5CrMoV钢的合金设计特点 | 第32页 |
2.7.2 10Ni5CrMoV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 第32-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10Ni5CrMoV钢的组织遗传规律及消除工艺研究 | 第35-43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35-3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奥氏体化温度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2 二次加热时奥氏体再结晶的基本规律 | 第38-40页 |
3.2.3 不同工艺对消除组织遗传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焊接线能量对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粗晶区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3-55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4.2.1 热模拟试样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第44-47页 |
4.2.2 10Ni5CrMoV钢热模拟粗晶区断口特征及组织性能分析 | 第47-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10Ni5CrMoV钢MIG焊接接头的组织及韧性研究 | 第55-77页 |
5.1 试验基本条件 | 第55页 |
5.1.1 试验用钢及焊接材料 | 第55页 |
5.1.2 焊接规范 | 第55页 |
5.2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标准夏比冲击试验结果 | 第55-61页 |
5.2.1 焊缝金属的系列冲击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5.2.2 熔合线处的系列击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5.2.3 熔合线外2mm处系列冲击试验结果 | 第57页 |
5.2.4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各区域冲击特性参数 | 第57-58页 |
5.2.5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各区域冲击断口特征 | 第58-61页 |
5.3 10Ni5CrMoV钢MIG焊接接头各区域的动态撕裂性能 | 第61-67页 |
5.3.1 焊缝金属的动态撕裂性能 | 第61页 |
5.3.2 熔合线处的动态撕裂性能 | 第61-62页 |
5.3.3 熔合线外2mm处的动态撕裂性能 | 第62-63页 |
5.3.4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动态撕裂特性参数 | 第63页 |
5.3.5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动态撕裂断口特征 | 第63-67页 |
5.4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晶粒度 | 第67-76页 |
5.4.1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热影响区各晶区晶粒度与宽度 | 第68页 |
5.4.2 焊缝的组织分析 | 第68-69页 |
5.4.3 焊缝金属中针状铁素体的形成及韧化机理分析 | 第69-72页 |
5.4.4 熔合线及过热区的组织分析 | 第72-74页 |
5.4.5 10Ni5CrMoV钢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及硬度分布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