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上篇 传统书论 | 第16-42页 |
| 第1章 商周金文书法—书写性 | 第18-20页 |
| 第2章 秦汉书论—洒脱飘逸 | 第20-25页 |
| ·崔瑗 《草书势》 | 第21-22页 |
| ·赵壹 〈〈非草书》 | 第22-23页 |
| ·蔡邕 《笔论》、《九势》 | 第23-25页 |
| 第3章 魏晋南北朝—千姿百态"尚象" | 第25-29页 |
| ·卫恒 《四体书势》 | 第26页 |
| ·卫夫人 《笔阵图》 | 第26-28页 |
|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 第28-29页 |
| 第4章 隋唐—"尚法"的风气 | 第29-31页 |
| ·智永 《永字八法》 | 第29-30页 |
| ·孙过庭 《书谱》 | 第30页 |
| ·张彦远 《法书要录》 | 第30-31页 |
| 第5章 宋代—"尚意"书风 | 第31-33页 |
| ·苏轼的 《论书》 | 第31-32页 |
| ·米芾的 《书史》 | 第32-33页 |
| 第6章 元代—讲究法度 | 第33-35页 |
| ·陈绎曾的 《翰林要诀》 | 第34-35页 |
| 第7章 明代—崇尚古雅 | 第35-37页 |
| ·陶宗仪 《书史会要》 | 第36-37页 |
| 第8章 清代—笔墨技巧 | 第37-42页 |
| ·笪重光的 《书筏》 | 第38页 |
| ·包世臣的 《艺舟双揖》 | 第38-39页 |
| ·康有为的 《广艺舟双揖》 | 第39-42页 |
| 下篇 现代转型 | 第42-69页 |
| 第1章 生死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书法窘况 | 第43-45页 |
| ·"旧学"、"新学"碰撞 | 第43页 |
| ·"遗老"文人与"启蒙"书家 | 第43-45页 |
| 第2章 自我救赎——"传统中心"的质疑与消解 | 第45-47页 |
| ·《兰亭》论辩的思考 | 第45页 |
| ·具象艺术、意象艺术 | 第45-47页 |
| ·金学智——反映论派 | 第46页 |
| ·姜澄清——抽象派 | 第46-47页 |
| 第3章 现代转型 | 第47-66页 |
| ·"新古典主义"、"新文人书法" | 第47-56页 |
| ·简率尚意的复兴 | 第48-50页 |
| ·碑学、帖学的交融 | 第50-51页 |
| ·简牍书法的雅化 | 第51-53页 |
| ·"流行书风"的丑化 | 第53-56页 |
| ·现代主义 | 第56-66页 |
| ·"书画同源"的"现代书法" | 第56-58页 |
| ·日本"墨象"于现代书法的中国化 | 第58-61页 |
| ·宣纸、水墨的探索 | 第61-62页 |
| ·以宣纸、水墨为主要材料的非架上作品 | 第62-66页 |
| 第4章 结束语 | 第66-69页 |
| ·也谈"理解现代书法" | 第66-67页 |
| ·多元并举 做好自己 | 第67-68页 |
| ·立足传统 走向现代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