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曦诗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0 甘曦生平、事迹考 | 第8-13页 |
·甘曦字号、著作和卒年 | 第8-10页 |
·甘曦生年辨析 | 第10-11页 |
·甘曦事迹述略 | 第11-13页 |
1 甘曦思想简论 | 第13-28页 |
·甘曦的爱国思想 | 第13-17页 |
·对列寇入侵的愤慨 | 第14页 |
·对懦弱统治者的批判 | 第14-16页 |
·对英雄降世的渴盼 | 第16-17页 |
·甘曦的入世思想 | 第17-21页 |
·对乞荣官僚的怒斥 | 第17-18页 |
·对仗势小人的抨击 | 第18-19页 |
·与友共勉,同救国难 | 第19-20页 |
·终其一生的济世之志 | 第20-21页 |
·甘曦的隐逸思想 | 第21-28页 |
·思想转变的轨迹 | 第21-22页 |
·隐逸思想表现之一:悲观思考人生 | 第22-24页 |
·隐逸思想表现之二:转向诗文创作 | 第24-25页 |
·隐逸思想表现之三:转向教书育人 | 第25-28页 |
2 甘曦诗歌类型论 | 第28-42页 |
·《拟古》型言志诗 | 第28-33页 |
·从忠心报国到独善其身 | 第29-31页 |
·从诚恳炽热到乐于归隐 | 第31-33页 |
·甘曦的思亲、酬唱诗 | 第33-37页 |
·思念亲人诗 | 第33-34页 |
·因景生情诗 | 第34-35页 |
·与友酬唱诗 | 第35-37页 |
·甘曦其他类型诗歌 | 第37-42页 |
·山水、游历诗 | 第37-39页 |
·闲适诗 | 第39-42页 |
3 甘曦诗歌美学渊源论 | 第42-52页 |
·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借鉴 | 第42-45页 |
·杜诗在清末的接受情况举要 | 第42-43页 |
·甘曦受杜诗影响的具体表现 | 第43-45页 |
·对陆游“雄浑婉丽”风格的继承 | 第45-47页 |
·对陆游雄浑悲壮风格的继承 | 第45页 |
·对陆游清新婉丽风格的继承 | 第45-47页 |
·对桐城派“阳刚阴柔”风格的借鉴 | 第47-49页 |
·桐城派理论对清末广西文人的影响 | 第47页 |
·甘曦接受桐城派理论的具体表现 | 第47-49页 |
·对江西诗派“点铁成金”方法的袭用 | 第49-52页 |
·诗文用典及原因浅析 | 第49页 |
·甘曦用典的具体表现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