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特性与设计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9页
   ·概述第11-12页
   ·特点和应用场合第12-13页
   ·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基本结构第13-15页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和研究现状第15-29页
     ·历史回顾第15-17页
     ·研究现状第17-29页
       ·较大功率的应用第17-21页
       ·中小功率的应用第21-28页
       ·其它应用第28-29页
   ·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第29-36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6-39页
第二章 松散耦合变压器模型及其特性第39-65页
   ·引言第39页
   ·松散耦合变压器模型第39-51页
     ·全耦合变压器第39-42页
       ·理想变压器第39-41页
       ·包含励磁电感的全耦合变压器第41-42页
     ·松散耦合变压器第42-49页
       ·含有漏磁通时的磁路分析第42-43页
       ·漏感模型第43-44页
       ·互感模型第44-46页
       ·耦合系数的定义第46-48页
       ·更为精确的模型(有损变压器)第48-49页
     ·多个绕组的情形第49-51页
   ·松散耦合变压器特性分析第51-56页
     ·非理想变压器的传输特性第51-52页
     ·k<1时的无损变压器第52-54页
     ·k<1时的有损变压器第54-56页
   ·松散耦合变压器的参数测量方法第56-64页
     ·耦合系数较高时的测量方法第56-57页
     ·适用于松散耦合变压器的测量方法第57-60页
       ·开路和短路测试法第57-59页
       ·串联耦合测试法第59-60页
     ·考虑损耗时几种测量方法的比较第60-64页
       ·开路和短路法的测量误差第60-62页
       ·串联耦合法的测量误差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补偿拓扑分析及基于功率因数的参数设计方法第65-91页
   ·引言第65页
   ·补偿拓扑第65-81页
     ·单谐振补偿第66-71页
     ·多谐振补偿第71-77页
       ·不同Q_n的影响第72-73页
       ·不同a的影响第73-74页
       ·不同k的影响第74-77页
     ·关于几种具体拓扑的讨论第77-81页
       ·PSSS第77-78页
       ·PPSP第78-81页
   ·阻抗特性及相频特性第81-84页
   ·基于功率因数的参数设计方法第84-90页
     ·电路性能指标第84页
     ·参数设计方法第84-87页
     ·实验结果第87-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一种电流型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电路的稳态与动态特性分析第91-131页
   ·引言第91页
   ·稳态建模第91-115页
     ·线性负载第91-101页
       ·阻抗分析建模第91-95页
       ·实验结果第95-98页
       ·变压器磁芯损耗分析第98-101页
     ·非线性负载第101-115页
       ·一般平均法建模和描述函数的概念第102-103页
       ·采用一般平均法的稳态建模第103-110页
       ·基于稳态建模的优化设计第110-112页
       ·仿真与实验结果第112-115页
   ·基于动态方程的讨论第115-125页
     ·各阶段的电路等效图及动态方程第116-120页
     ·谐振频率分析第120-124页
       ·各阶段的频率表达式第120页
       ·阶段2中两个频率分量的化简和分析第120-124页
     ·实验结果第124-125页
   ·小信号模型第125-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五章 非接触式充电平台第131-157页
   ·引言第131页
   ·非接触式充电平台概况第131-136页
     ·系统结构第131-132页
     ·线圈实现方法和比较第132-135页
     ·电路参数设计第135-136页
   ·平面空心线圈功率传输能力的分析与实验第136-141页
     ·耦合系数的数学表达式第136-137页
     ·螺旋线圈的简化FEA模型第137页
     ·基于简化模型的仿真第137-139页
     ·实际线圈测试结果第139页
     ·实验结果第139-141页
   ·充电平台的线圈结构第141-144页
     ·原边线圈的Ansoft仿真第141-144页
     ·副边线圈结构第144页
   ·多个负载时的电路分析第144-154页
     ·各负载均相同的情况第145-152页
       ·电路分析第145-149页
       ·电路参数设计方法第149-152页
     ·各负载互不相同的情况第152-154页
   ·实验结果第154-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57-159页
   ·全文工作总结第157-158页
   ·今后研究展望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机传动系统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用于电能质量管理的高效率多电平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