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10页 |
(一)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 存在问题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2页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五、成果认识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4-28页 |
第一节 伏龙泉断陷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8页 |
第二节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烃源岩沉积环境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伏龙泉断陷地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 | 第20-28页 |
一、伏龙泉地区营城组沉积相发育类型及平面特征 | 第23-25页 |
二、伏龙泉地区沙河子组沉积相发育类型及平面特征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潜在烃源岩特征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潜在烃源岩含义及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伏龙泉地区潜在烃源岩的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第三节 伏龙泉地区潜在烃源岩的求取与平面成图 | 第32-36页 |
一、下白垩统营城组潜在烃源岩的展布特征 | 第32-34页 |
二、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潜在烃源岩的展布特征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伏龙泉断陷地区地层埋藏史研究 | 第36-57页 |
第一节 埋藏史模型的定量分析及模拟方法 | 第36-39页 |
一、埋藏史模型的模拟方法 | 第36-38页 |
二、埋藏史模拟的基本流程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研究区埋藏史模拟参数研究 | 第39-46页 |
一、地层及分层深度 | 第39页 |
二、地层砂岩、泥岩含量 | 第39-40页 |
三、地层底界年龄 | 第40-41页 |
四、古水深 | 第41页 |
五、地层剥蚀 | 第41-46页 |
第三节 伏龙泉地区单井剥蚀量的恢复 | 第46-55页 |
一、声波时差法剥蚀量恢复结果 | 第46-48页 |
二、物质平衡法剥蚀量恢复结果 | 第48-50页 |
三、剥蚀时间的确定 | 第50-51页 |
四、地层孔隙度-深度曲线函数 | 第51-55页 |
第四节 伏龙泉断陷地史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伏龙泉地区热史和成熟度史研究 | 第57-65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地温梯度史研究 | 第58-60页 |
一、地表年平均温度研究 | 第58页 |
二、研究区古、今地温梯度研究 | 第58-60页 |
第二节 烃源岩成熟阶段划分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伏龙泉断陷热史和成熟度史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一、古地温史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二、成熟度史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伏龙泉地区烃源岩地化特征及有效烃源岩识别标准 | 第65-83页 |
第一节 伏龙泉地区烃源岩评价标准及地化特征 | 第65-79页 |
一、有机质丰度 | 第65-70页 |
二、有机质类型 | 第70-75页 |
三、有机质成熟度 | 第75-79页 |
第二节 研究区有效烃源岩识别标准 | 第79-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摘要 | 第88-91页 |
Abstract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导师简介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