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自动对焦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4-20页 |
·自动对焦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CCD摄像机自动对焦相关的基本理论 | 第20-28页 |
·摄像机系统 | 第20-23页 |
·CCD图像传感器原理 | 第20-21页 |
·视频信号处理器 | 第21-23页 |
·光学成像系统原理 | 第23-24页 |
·视频信号的形成、特点及频谱结构 | 第24-28页 |
·视频信号的形成 | 第24-25页 |
·全电视信号 | 第25-26页 |
·准焦与离焦图像信号的频谱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对焦图像的预处理 | 第28-34页 |
·直方图修正法消除光线的影响 | 第28-30页 |
·去噪滤波 | 第30-34页 |
·中值滤波法去除椒盐噪声 | 第31-32页 |
·维纳滤波法去除高斯噪声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自动对焦算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34-53页 |
·常见评价函数的仿真对比研究与选择 | 第34-41页 |
·对焦评价函数的特点 | 第34-35页 |
·频谱评价函数 | 第35-39页 |
·梯度评价函数 | 第39-41页 |
·对焦窗口的规划 | 第41-48页 |
·对焦窗口选择的必要性 | 第41页 |
·传统的对焦窗口选择方案 | 第41-42页 |
·传统的对焦窗口选择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基于黄金分割点的对焦窗口规划及改良 | 第42-43页 |
·基于皮肤探测的对焦窗口规划 | 第43-48页 |
·爬山算法及其改进 | 第48-53页 |
·爬山算法原理 | 第48-49页 |
·传统爬山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爬山算法的优化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频域带通法的仿真研究及探索 | 第53-63页 |
·用数字仿真的方法确定频域带通法的评价函数 | 第53-55页 |
·用数字仿真的方法确定带通滤波器的参数 | 第55-59页 |
·滤波器设计的必要性 | 第55-56页 |
·滤波频点的选择 | 第56-58页 |
·滤波带宽对对焦曲线的影响 | 第58-59页 |
·频域带通法在二维空间的探讨 | 第59-63页 |
·二维空间频域带通法的设计 | 第59-61页 |
·二维空间频域带通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基于PC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实验平台 | 第63-79页 |
·系统方案总体概述 | 第63页 |
·基于PC机的自动对焦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第63-69页 |
·光学成像系统 | 第64-65页 |
·摄像机系统 | 第65页 |
·图像采集卡 | 第65-66页 |
·上下位机通讯电路 | 第66-67页 |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电路 | 第67-69页 |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第69-75页 |
·上位机软件模块 | 第69-73页 |
·串口编程 | 第73-74页 |
·单片机编程 | 第74-75页 |
·对焦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对焦实验 | 第75-76页 |
·对焦失败的情况及原因 | 第76-77页 |
·对焦速度分析 | 第77-7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摄像机系统原理图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