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圳港口国际中转的博弈与决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博弈理论 | 第8-10页 |
·博弈论的数学模型 | 第10-11页 |
·博弈论的应用 | 第11-12页 |
·港口博弈 | 第12页 |
·港口“国际中转”的范畴 | 第12-15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5-1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3页 |
·博弈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境外有关“国际中转”的概述 | 第24-26页 |
·国内有关“国际中转”的概述 | 第26-3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港口国际中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2页 |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建立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34页 |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建立港口国际中转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6页 |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39页 |
·各指标的含义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要素分析 | 第42-69页 |
·深圳港口分析 | 第42-46页 |
·深圳港口集装箱运输特征分析 | 第46-51页 |
·主要竞争港口分析 | 第51-58页 |
·相关的国际航线分析 | 第58-60页 |
·深圳周边港口竞争战略分析 | 第60-62页 |
·经过深圳货运中转的国家和地区 | 第62-64页 |
·深圳港口吸引国际中转的优劣分析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多要素多竞争对手国际中转模型研究 | 第69-80页 |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69页 |
·AHP 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 第69-73页 |
·ARMA 预测模型研究 | 第73-74页 |
·灰色GM(1,1)预测模型研究 | 第74-75页 |
·数据包络分析研究 | 第75-78页 |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研究 | 第80-105页 |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指标的采集 | 第80-83页 |
·AHP 方法计算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得分 | 第83-88页 |
·ARMA 方法预测深圳港口及全国吞吐量 | 第88-90页 |
·ARMA 方法预测深圳港口国际中转量 | 第90-92页 |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深圳和香港港口中转量 | 第92-94页 |
·趋势法预测深圳和香港港口国际中转量 | 第94-95页 |
·DEA 方法分析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 | 第95-98页 |
·复杂网络理论分析港口国际中转竞争 | 第9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博弈决策研究 | 第105-119页 |
·未来东南亚港口国际中转竞争的特点 | 第105-112页 |
·深圳港国际中转的竞争主要对手分析 | 第112-116页 |
·深圳港口在国际中转竞争中的策略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19-120页 |
·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120-121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