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17页 |
1.1 适应性进化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1.1 进化学说的相关理论 | 第8页 |
1.1.2 适应性进化研究 | 第8-9页 |
1.2 景观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景观基因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 第9-10页 |
1.2.2 景观基因组学的分子标记 | 第10-11页 |
1.2.2.1 景观基因组学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0-11页 |
1.2.2.2 SCoT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3 景观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1.3 植物干旱胁迫的研究 | 第12-15页 |
1.3.1 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的形态机制 | 第12页 |
1.3.2 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的生理机制 | 第12-13页 |
1.3.3 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基因表达的响应机制 | 第13-14页 |
1.3.4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枫杨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1 枫杨的形态特征与分布特点 | 第15页 |
1.4.2 枫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枫杨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 第17-30页 |
2.1 背景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17-18页 |
2.2.2 枫杨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18页 |
2.2.3 枫杨SCoT-PCR引物筛选及其体系优化 | 第18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18-20页 |
2.3.1 遗传参数获取 | 第18页 |
2.3.2 遗传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2.3.3 RDA分析 | 第19页 |
2.3.4 异常位点检测 | 第19-20页 |
2.3.5 环境适应性位点检测 | 第20页 |
2.4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20-28页 |
2.4.1 枫杨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20-22页 |
2.4.2 RDA分析 | 第22-23页 |
2.4.3 环境关联位点的检测 | 第23-28页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28-30页 |
2.5.1 讨论 | 第28-29页 |
2.5.2 结论 | 第29-30页 |
3. 枫杨的干旱响应和适应基因研究 | 第30-43页 |
3.1 背景 | 第30-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2.1 样品处理 | 第31页 |
3.2.2 生理指标测定与转录组测序 | 第31页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功能注释 | 第31-32页 |
3.2.4 重新分析景观基因组学的结果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3.3.1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枫杨的生理结果 | 第32页 |
3.3.2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结果 | 第32-34页 |
3.3.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类和富集分析 | 第34-39页 |
3.3.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39页 |
3.3.5 枫杨长期干旱条件下选择的适应性基因 | 第39-40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40-43页 |
3.4.1 讨论 | 第40-42页 |
3.4.2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3页 |
附录 | 第53-85页 |
英文摘要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