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 | 第12-14页 |
1.2 哺乳动物分类 | 第14页 |
1.3 动物采食 | 第14-16页 |
1.4 哺乳动物食性 | 第16-18页 |
1.5 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介绍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2.1 实验样品的获取 | 第20页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2.3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1-33页 |
2.4.1 引物设计 | 第21-24页 |
2.4.2 全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5页 |
2.4.3 目的基因序列的扩增 | 第25-27页 |
2.4.4 目的基因的纯化 | 第27-28页 |
2.4.5 构建重组克隆质粒 | 第28页 |
2.4.6 重组克隆质粒的转化 | 第28-29页 |
2.4.7 蓝白斑筛选与阳性克隆鉴定 | 第29-30页 |
2.4.8 目的基因序列数据的获得 | 第30页 |
2.4.9 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基因进化树重建 | 第30-31页 |
2.4.10 AGXT基因与MTS选择压力分析 | 第31-32页 |
2.4.11 线粒体靶定序列效率值预测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5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3.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3页 |
3.1.2 梯度PCR条件摸索 | 第33-34页 |
3.1.3 大量PCR扩增及胶回收结果 | 第34-35页 |
3.1.4 阳性单克隆鉴定结果 | 第35页 |
3.1.5 目的片段扩增结果 | 第35-37页 |
3.2 分析结果 | 第37-55页 |
3.2.1 实验动物物种鉴定结果 | 第37页 |
3.2.2 哺乳动物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重建核苷酸树 | 第37-39页 |
3.2.3 哺乳动物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重建氨基酸树 | 第39-40页 |
3.2.4 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枝模型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2.5 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枝-位点模型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3.2.6 线粒体靶序列枝模型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2.7 线粒体靶定序列枝-位点模型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3.2.8 不同食性选择压力分析 | 第49页 |
3.2.9 哺乳动物线粒体靶定序列的功能预测 | 第49-52页 |
3.2.10 哺乳动物过氧化物酶体体靶定序列的功能预测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