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秸秆还田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秸秆还田的农田生态效益 | 第13-16页 |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14页 |
·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征的影响 | 第14页 |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对土壤温度效应的影响 | 第15页 |
·对作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16-18页 |
·对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第17页 |
·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土壤在微生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 | 第18-19页 |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间的密切联系 | 第18-19页 |
·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生长的作用 | 第19页 |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 第19页 |
·土壤微生物对氮素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 | 第19-25页 |
·氮素循环 | 第19-20页 |
·氮素转化的环境生态效应 | 第20页 |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硝化作用 | 第20-22页 |
·硝化作用途径 | 第20-21页 |
·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反硝化作用 | 第22-24页 |
·反硝化作用途径 | 第22-23页 |
·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硝化—反硝化作用在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中的地位 | 第24-25页 |
·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效应 | 第25-27页 |
·农田土壤类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5-26页 |
·农业耕作方式 | 第26页 |
·种植制度 | 第26页 |
·农业植被类型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7-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土壤样品 | 第28页 |
·微生物培养基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29页 |
·土壤微生物分离与计数 | 第29-30页 |
·细菌、放线菌、真菌 | 第29-30页 |
·细菌生理类群 | 第30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第30-31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测定 | 第30-31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测定 | 第31页 |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7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2-34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 | 第32-33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34-43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34-38页 |
·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土壤真菌数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素转化生理类群数量的影响 | 第38-42页 |
·土壤氨化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41页 |
·土壤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类群与土壤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脲酶的影响 | 第43-47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44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比率 | 第44-45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第45-46页 |
·秸秆还田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脲酶与主要养分相互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讨论 | 第48-49页 |
6 展望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