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混合居住区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国内的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混合居住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9-30页 |
·混合思想在历史上的演变 | 第19-26页 |
·工业革命之前 | 第19-20页 |
·“邻里单位”理论 | 第20-22页 |
·CIAM《雅典宪章》 | 第22-24页 |
·新城市主义 | 第24-26页 |
·当代混合思想的实践 | 第26-30页 |
·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实践 | 第27页 |
·德国的城市再生运动 | 第27页 |
·日本战后的街区住宅 | 第27-28页 |
·我国的部分实践 | 第28-30页 |
第3章 发展混合居住区的必要性 | 第30-44页 |
·我国现存居住区的划分 | 第30-31页 |
·多元化的类型划分趋势 | 第30页 |
·本文研究的居住区类型 | 第30-31页 |
·功能分区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1-39页 |
·居住区功能构成单一 | 第31-34页 |
·居住区尺度不当 | 第34-37页 |
·居住区的封闭性 | 第37页 |
·人口结构单一 | 第37-39页 |
·造成我国居住区现状的原因 | 第39-43页 |
·现代“功能分区”理论和“邻里单位”理论的影响 | 第39页 |
·现有开发模式的引导 | 第39-42页 |
·民众认识水平的局限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营造混合居住区的策略 | 第44-58页 |
·“功能混合”策略 | 第44-51页 |
·地块的功能混合 | 第44-47页 |
·建筑的功能混合 | 第47-49页 |
·居住区规模的控制 | 第49-50页 |
·旧居住区功能的置换 | 第50-51页 |
·不同阶层的混合策 | 第51-57页 |
·同质性居住与异质性居住 | 第51-54页 |
·小范围同质化聚居的混合模式 | 第54-55页 |
·优化土地供给制度 | 第55-56页 |
·塑造适应不同阶层的公共空间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58-74页 |
·安亭新镇 | 第58-61页 |
·概况 | 第58-59页 |
·混合策略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北京 LINKED HYBRID | 第61-64页 |
·概况 | 第61-62页 |
·混合策略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北京建外 SOHO | 第64-67页 |
·概况 | 第64-65页 |
·混合策略 | 第65-67页 |
·海上海新城 | 第67-71页 |
·概况 | 第67-68页 |
·混合策略 | 第68-71页 |
·四个案例的混合模式及度的控制 | 第71-74页 |
第6章 发展混合居住区意义与对未来的展望 | 第74-77页 |
·论文主要观点的回顾和总结 | 第74页 |
·我国混合居住区建设的展望 | 第74-75页 |
·论文的缺点和不足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中文原著 | 第77页 |
中文译著 | 第77-78页 |
期刊文章 | 第78-79页 |
英文原著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