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本课题特点 | 第11-12页 |
·隧洞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我国水工隧洞施工方法发展过程 | 第12-13页 |
·我国隧洞施工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水工隧洞施工方法简介 | 第14-19页 |
·施工方法分类 | 第14页 |
·钻爆法 | 第14-15页 |
·TBM 法 | 第15-17页 |
·钻爆法和TBM 比较 | 第17-19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输水洞线优化 | 第19页 |
·引红济石隧洞工程TBM 法施工可行性分析 | 第19页 |
·TBM 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第19页 |
·TBM 法施工方案与工艺研究 | 第19页 |
·不良地质段TBM 法施工技术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TBM 法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 | 第21-39页 |
·TBM 施工概述 | 第21-25页 |
·TBM 的组成结构 | 第21-22页 |
·TBM 法施工的主要环节 | 第22-24页 |
·TBM 施工组织的原则 | 第24-25页 |
·TBM 法施工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TBM 法的适用条件及掘进机型的选择 | 第26-29页 |
·采用TBM 的条件 | 第26-28页 |
·TBM 机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TBM 施工的衬砌计算 | 第29-33页 |
·惯用与修正惯用计算法 | 第30页 |
·自由变形圆环法 | 第30-31页 |
·弹性地基梁法 | 第31-32页 |
·弹性铰法 | 第32页 |
·荷载计算 | 第32-33页 |
·掘进参数分析 | 第33-36页 |
·主机组成 | 第33页 |
·掘进开挖系统 | 第33-34页 |
·纯掘进率 | 第34页 |
·机器总的推进力 | 第34-35页 |
·刀具的布置 | 第35页 |
·刀盘回转功率与扭矩 | 第35-36页 |
·TBM 循环进尺分析 | 第36-39页 |
·纯掘进速度(Pure Excavation Speed) | 第36页 |
·TBM 的掘进行程(Stroke Length of TBM) | 第36页 |
·刀具寿命(Cutter Life) | 第36页 |
·切削刀单位掘进体积(Cutter Consumption per Excavation Volume) | 第36-37页 |
·循环时间分析(Cycle Time Analysis)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引红济石隧洞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第39-48页 |
·工程概况、特点 | 第39-40页 |
·工程概况 | 第39页 |
·工程组成、施工特点 | 第39-40页 |
·洞线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2页 |
·水文条件 | 第40页 |
·地质概况 | 第40-42页 |
·输水洞线的比较及优选 | 第42-44页 |
·影响线路选择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 | 第42页 |
·输水洞线的比较 | 第42页 |
·洞线的优化 | 第42-44页 |
·主要地质问题评价 | 第44-48页 |
·围岩的可钻性评价 | 第45页 |
·较弱岩层与软弱夹层问题 | 第45页 |
·隧洞可能涌水的分析与评价 | 第45-46页 |
·岩爆问题分析与评价 | 第46页 |
·地温 | 第46-47页 |
·有害气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引红济石隧洞工程建造方案 | 第48-76页 |
·施工方案的优选 | 第48-56页 |
·三种施工方案比较 | 第48-52页 |
·TBM 开敞式与双护盾式比较 | 第52-55页 |
·形成总方案 | 第55-56页 |
·掘进机的定型及参数选择 | 第56-59页 |
·掘进机的定性 | 第56页 |
·双护盾式TBM 的相关计算[68] | 第56-57页 |
·确定掘进月进尺 | 第57-59页 |
·TBM 施工段洞身结构设计 | 第59-62页 |
·管片衬砌设计 | 第60-61页 |
·洞身充填豆砾石、灌浆及排水设计 | 第61-62页 |
·输水隧洞TBM 段施工方法 | 第62-71页 |
·施工分段 | 第62页 |
·施工顺序 | 第62页 |
·主洞施工 | 第62-71页 |
·施工中有关问题的处理 | 第71-76页 |
·不良地质洞段的处理 | 第71-74页 |
·TBM 遇到的问题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