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错位”的先声:80 年代路遥接受史的两个节点 | 第13-19页 |
(一) 声名鹊起的《人生》 | 第13-16页 |
1. 轰动的“人生” | 第13-14页 |
2. 短暂的“融合” | 第14-16页 |
(二) 命途多舛的《平凡的世界》 | 第16-19页 |
1. 不对称的《平凡的世界》 | 第16-18页 |
2. 评奖与获奖 | 第18-19页 |
二、 阐释与接受相悖:90 年代文学视野中的路遥接受史 | 第19-32页 |
(一) 坚守下的冲撞:精英阐释的缺失 | 第19-23页 |
1. 遭遇“失重” | 第19-21页 |
2. 挖掘的限度 | 第21-23页 |
(二) 孤独中的慰藉:大众接受的兴盛 | 第23-32页 |
1. 读者接受 | 第23-24页 |
2. 作家形象的设定 | 第24-25页 |
3. “大众化”的读者意识 | 第25-27页 |
4. 民族性的审美经验 | 第27-28页 |
5. 对立性认知的书写 | 第28-32页 |
三、 无法逃避的历史命运:新世纪以来路遥接受史的新变 | 第32-39页 |
(一) 重返后的增值:不再尴尬的文学处境 | 第33-34页 |
1. 文学史重置 | 第33-34页 |
2. 批评阐释中的“过度” | 第34页 |
(二) 作为一种启示:批评话语转向的风向标 | 第34-39页 |
1. “历史分量”:反击“现代派”的理由 | 第35-36页 |
2. “艺术价值”:经典现实主义的最后努力 | 第36-37页 |
3. “生逢其时”:理念更替中的“历史激活” | 第37-39页 |
结语:一条没有终结的道路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