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术语与略语表 | 第7-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 1 物理诱变 | 第8-13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8-9页 |
| ·离子注入诱变 | 第9-10页 |
| ·电离辐射 | 第10-11页 |
| ·激光诱变 | 第11-12页 |
| ·微波育种 | 第12页 |
| ·其他物理诱变方法 | 第12-13页 |
| 2 化学诱变 | 第13-14页 |
| ·碱基类似物诱变剂 | 第13页 |
| ·直接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 | 第13-14页 |
| ·诱发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 第14页 |
| 3 复合诱变 | 第14-15页 |
| 引言 | 第15-19页 |
| 1.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 第17页 |
| 2. 农药降解酶 | 第17-18页 |
| 3. 农药降解酶基因工程 | 第18-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 ·供试药品及试剂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 ·毒死蜱标准母液的配制 | 第20页 |
| ·诱变方法 | 第20-21页 |
| ·降解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 ·毒死蜱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第22页 |
| ·突变菌株最适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22-23页 |
| ·突变株的降解动力学 | 第23页 |
| ·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酶的电泳条带分析 | 第23页 |
|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23页 |
| ·结果计算 | 第23-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 1 紫外诱变 | 第25-27页 |
| ·致死曲线的测定 | 第25页 |
| ·紫外诱变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 2 离子注入诱变 | 第27-30页 |
| 3 突变菌株最适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30-32页 |
| ·不同pH 值时HY1、HY2、HY3 的生长情况 | 第30-31页 |
| ·不同培养温度HY1、HY2、HY3 的生长情况 | 第31页 |
| ·HY1、HY2、HY3 的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 4 突变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 第32-36页 |
| ·不同加菌量的降解动力学 | 第32-34页 |
| ·不同时间的降解动力学 | 第34-36页 |
| 5 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酶电泳条带分析 | 第36-37页 |
| ·胞外酶电泳图分析 | 第36-37页 |
| ·胞内酶电泳图分析 | 第37页 |
| 6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