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精神 东方风韵--林风眠仕女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关于仕女画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在历史沿革中界定"仕女画" | 第13-20页 |
一 孕育,以晚周帛画和顾恺之为例 | 第13-14页 |
二 形成,以张萱和周防为例 | 第14-16页 |
三 变异,以焦秉贞和费丹旭为例 | 第16-18页 |
四 泛化,以傅抱石和年画为例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女性题材绘画与仕女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林风眠的仕女画 | 第22-38页 |
第一节 林风眠女性题材绘画与林风眠仕女画 | 第22-27页 |
一 林风眠的古装仕女画与现装仕女画 | 第23-25页 |
二 林风眠的古装仕女画与戏曲人物画 | 第25-26页 |
三 林风眠仕女画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林风眠仕女画探索的三个阶段 | 第27-38页 |
一 重庆时期 | 第28-31页 |
二 杭州时期 | 第31-33页 |
三 上海时期 | 第33-38页 |
第三章 图像:延续中的开拓 | 第38-59页 |
第一节 与西方图像的比较 | 第38-47页 |
一 与马蒂斯和莫迪里阿尼艺术的比较 | 第38-45页 |
二 与毕加索艺术的比较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与东方图像的比较 | 第47-59页 |
一 与焦秉贞和费丹旭仕女画的比较 | 第47-51页 |
二 与敦煌伎乐天女的比较 | 第51-55页 |
三 与傅抱石和王叔晖仕女画的比较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图像:形式语言的突破 | 第59-71页 |
第一节 类型化与方形布阵 | 第59-64页 |
一 类型化 | 第59-60页 |
二 方形构图与宋人小品 | 第60-62页 |
三 布阵方式与汉代画像石 | 第62-64页 |
第二节 线的突破与墨、色、光的统一 | 第64-71页 |
一 流畅迅疾的线和中国瓷绘 | 第64-66页 |
二 淡彩与水韵 | 第66-67页 |
三 重彩与逆光 | 第67-68页 |
四 墨不碍色与色不碍墨 | 第68-71页 |
第五章 林风眠仕女画的现代精神和东方风韵 | 第71-80页 |
第一节 现代精神和东方风韵 | 第71-77页 |
一 感伤与超逸 | 第71-72页 |
二 表现与写意 | 第72-74页 |
三 空灵与气韵 | 第74-76页 |
四 静谧与意境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林风眠仕女画的人格象征意义 | 第77-80页 |
结语:林风眠仕女画价值与意义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114页 |
一 林风眠先生年谱 | 第82-87页 |
二 图表目录 | 第87-89页 |
三 林风眠仕女画图录 | 第89-113页 |
四 林风眠常用款印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