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2页 |
| ·本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非公有制林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 第10页 |
| ·随着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的实施,商品林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 第10-11页 |
| ·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成为制约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障碍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 ·国内对采伐管理制度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 ·国外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简介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制度内涵及外延 | 第16-17页 |
| ·非公有制度林业 | 第17页 |
| ·制度 | 第17-18页 |
| ·限额采伐管理制度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 ·本研究创新点、立论依据 | 第19-20页 |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 ·立论依据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 2 限额采伐制度对林农的林业产权影响分析 | 第22-27页 |
| ·林业产权内涵及其功能简析 | 第22-23页 |
| ·林农对商品林经营方案不知情,林农经营权遭侵犯 | 第23-24页 |
| ·限额采伐量及时间制定不科学,林农经营权遭侵犯 | 第24-27页 |
| 3 限额管理采伐制度对林农采伐决策影响分析 | 第27-36页 |
| ·限额采伐制度下林农采伐成本沉重 | 第27-30页 |
| ·林农审批成本 | 第27-29页 |
| ·林农申请采伐指标过程繁杂 | 第29-30页 |
| ·限额采伐制度下林农采伐决策-----一个博弈的视角 | 第30-34页 |
| ·林农-政府间采伐博弈基本假设 | 第31页 |
| ·林农-政府间采伐博弈模型构建 | 第31-33页 |
| ·沉重采伐成本负担条件下林农行动选择 | 第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林农“林木滥伐”的实证检验 | 第34-36页 |
| 4 林农选择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闽侯县为例 | 第36-43页 |
|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闽侯县林农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选择意愿模型构建 | 第37-40页 |
| ·变量定义 | 第37页 |
|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选择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 ·制度满意度与选择意愿 | 第40-41页 |
| ·制度改革关注度与选择意愿 | 第41-42页 |
| ·指标获得难易度与选择意愿 | 第42-43页 |
| 5 非公有制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思路 | 第43-53页 |
| ·制度创新理论评述 | 第43页 |
| ·非公有制商品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 第43-45页 |
| ·新背景:市场经济体制 | 第43页 |
| ·新角色:服务型政府 | 第43-44页 |
| ·新视角:以人为本 | 第44-45页 |
| ·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建立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动力机制 | 第45-47页 |
| ·传统“政府主导”的采伐管理制度变迁特征 | 第46页 |
| ·新时期诱致性采伐制度变迁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 ·非公有制人工商品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思路 | 第47-53页 |
| ·按分类经营原则,对生态公益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制度 | 第47-48页 |
| ·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公益林 | 第48页 |
| ·尊重林农意愿,编制人工商品林经营方案 | 第48-49页 |
| ·简化非公有制人工商品林的审批手续 | 第49-50页 |
| ·取消育林基金,改征环境绿化税 | 第50-51页 |
| ·严格实行凭证运输制度 | 第51页 |
| ·建立林地档案 | 第51-52页 |
| ·公开林业生产要素信息 | 第52页 |
| ·以经济成熟来指导商品林所有者经营森林 | 第52-53页 |
| 6 结论 | 第53-54页 |
| ·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 第53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