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子弟书与清代“红楼说唱”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红楼说唱文学的出现 | 第11-14页 |
第二节 《红楼梦》子弟书曲目综述 | 第14-20页 |
一、《红楼梦》子弟书目录 | 第14-18页 |
二、《红楼梦》子弟书选集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红楼梦子弟书在北方曲艺中的地位 | 第20-25页 |
一、创作群体良好的文学修养确保了曲本的质量 | 第20-21页 |
二、可观的曲目数量确保了红楼梦子弟书内容的丰富 | 第21-23页 |
三、产生时间较早且影响范围广泛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红楼梦子弟书人物论 | 第25-37页 |
第一节 遴选人物的主要原则:尊重原著与艺术表现的双重考虑 | 第25-27页 |
一、尊林抑薛,同情弱者的情感要求及故事性强弱的考虑 | 第25-26页 |
二、艺术表现力及表演效果的考虑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人物的世俗化改造 | 第27-31页 |
一、宝玉多情的世俗化 | 第27-28页 |
二、黛玉更有人情味 | 第28-29页 |
三、刘姥姥更具乡土气息 | 第29-30页 |
四、晴雯更喜说教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表现技巧:细笔写人 | 第31-37页 |
一、人物心理:为其细笔写心 | 第31-33页 |
二、人物肖像:工笔细描 | 第33-35页 |
三、人物关系:拨云见日、如见洞天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红楼梦子弟书艺术论 | 第37-47页 |
第一节 语言艺术:雅俗互见 | 第37-41页 |
第二节 叙事艺术:叙述视角与叙述方法的多样性 | 第41-44页 |
一、更迭交替的叙述视角 | 第41-42页 |
二、丰富多样的叙述方法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整体效果:合则连贯成章,分则独立成篇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红楼梦子弟书的贡献与传承 | 第47-56页 |
第一节 红楼梦子弟书的贡献 | 第47-53页 |
一、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殖意义 | 第47-49页 |
二、思想上:继承了原著的悲剧精神,在宝黛爱情上,一反戏曲及续书中味追求“大团圆”的庸俗结局 | 第49-51页 |
三、传播上:唱词的通俗易懂,表演的简便灵活促进了红楼梦故事的普及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红楼梦子弟书的传承:当代红楼梦曲艺对子弟书的继承与发展 | 第53-56页 |
一、曲目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 第53-54页 |
二、艺术境界的继承与提升 | 第54页 |
三、锦词佳句的继承与运用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