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2 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国际收支的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及含义 | 第13-14页 |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框架结构和一般原则 | 第14-15页 |
·国际收支均衡的内涵 | 第15-16页 |
·国际收支失衡的内涵 | 第16页 |
·理论回顾 | 第16-19页 |
·“两缺口”模型 | 第16-17页 |
·国民收入恒等式 | 第17-19页 |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21-22页 |
3 中国双顺差形成的原因 | 第22-41页 |
·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原因 | 第22-33页 |
·高储蓄,低消费 | 第22-24页 |
·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导致加工贸易顺差 | 第24-26页 |
·重出口,轻进口 | 第26-27页 |
·人民币被低估导致出口增加及热钱涌入推高双顺差 | 第27-33页 |
·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形成的原因 | 第33-41页 |
·外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 第33-36页 |
·金融体制落后,资本流出渠道狭窄 | 第36-37页 |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 | 第37-41页 |
4 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41-63页 |
·削弱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 第41-51页 |
·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性的理论依据 | 第41-42页 |
·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涵义 | 第42-43页 |
·中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机制 | 第43-46页 |
·流动过剩状况 | 第46-51页 |
·隐藏在双顺差下热钱的危害 | 第51-59页 |
·热钱的定义 | 第51-52页 |
·热钱流入渠道 | 第52-53页 |
·热钱流入的规模 | 第53页 |
·热钱的危害 | 第53-59页 |
·加大外汇储备管理难度和持有机会成本,损失国民福利 | 第59-61页 |
·双顺差不利于中国民族产业发展 | 第61-62页 |
·国际间贸易摩擦增多 | 第62-63页 |
5 双顺差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 第63-72页 |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 | 第63-65页 |
·文献回顾 | 第63页 |
·流动性过剩的定义 | 第63-64页 |
·双顺差影响流动性的途径 | 第64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64-65页 |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 第65-66页 |
·双顺差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 第66-70页 |
·有关变量的确定 | 第66页 |
·数据处理及单位根检验 | 第66-67页 |
·协整方程 | 第67-68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68页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68-69页 |
·方差分解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6 调节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 第72-79页 |
·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经验 | 第72页 |
·调节双顺差与政策目标关系 | 第72-74页 |
·调节双顺差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两难 | 第73页 |
·调节双顺差与增加就业的两难 | 第73页 |
·调节双顺差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目标的两难 | 第73-74页 |
·调节中国双顺差的对策 | 第74-78页 |
·丰富金融投资工具,打破融资约束 | 第74页 |
·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推行平衡贸易战略 | 第74-75页 |
·建立科学经济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75-76页 |
·提高财政支出,转变政府职能 | 第76页 |
·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合理引导外汇资金流向 | 第76-77页 |
·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储备使用效益 | 第77页 |
·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推进人民币有序渐进升值 | 第77-78页 |
·后续研究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