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 | 第10页 |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0-12页 |
·核基因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2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2页 |
·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假说 | 第13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3-14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4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4-15页 |
·数量性状基因体系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15-16页 |
·世代均数法 | 第15页 |
·遗传方差分组法 | 第15-16页 |
·混合模型 | 第16页 |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 第16页 |
·小麦AL 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 第16-18页 |
·小麦AL 型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选育 | 第16-17页 |
·小麦AL 型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 第17页 |
·小麦AL 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 第17-18页 |
·小麦AL 型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效应研究 | 第18页 |
·本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材料与来源 | 第20-21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8A 和保持系18B 的选育 | 第20页 |
·恢复系99AR144-1 的选育 | 第20-21页 |
·试验内容及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育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 第21页 |
·育性遗传的多世代联合模型研究 | 第21页 |
·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研究 | 第21页 |
·三个农艺性状的多世代联合模型研究 | 第21-22页 |
·试验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2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育性遗传的初步分析 | 第22页 |
·多世代联合遗传模型分析 | 第22-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育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 第26-29页 |
·不同世代的育性表现 | 第26-28页 |
·F_1、F_2和测交世代结实分析 | 第28页 |
·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28-29页 |
·育性遗传的多世代联合模型分析 | 第29-36页 |
·群体P_1、P_2、F_1、B_1 、B_2 和F_2 育性的次数分布 | 第29-32页 |
·育性恢复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第32-36页 |
·三个农艺性状的多世代联合模型研究 | 第36-38页 |
·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研究 | 第38-41页 |
·F_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38-40页 |
·F_2 各性状的衰退率表现 | 第40页 |
·各性状的细胞质效应表现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孟德尔分离分析表明AL18A×99AR144-1 组合育性遗传由2 对基因控制 | 第41页 |
·AL18A 的不育细胞质背景影响了恢复基因通过雌配子的正常传递 | 第41页 |
·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育性性状的遗传由2 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 | 第41-42页 |
·株高、穗长和穗粒重等3 个性状均受1 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 | 第42页 |
·F_1 代产量具有一定杂种优势,F_2 代衰退较大,无显著不利细胞质效应 | 第42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亟待研究的问题 | 第4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