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虚拟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引言第10-13页
第一章 虚拟认识中主体性的科学涵义第13-21页
 一、主体与虚拟认识主体第13-14页
 二、虚拟认识中的主体性第14-16页
 三、虚拟认识何以可能第16-21页
  (一) 带宽假说第16-18页
  (二) 感觉的传递假说第18-19页
  (三) 扩展的经验锥形假说第19-20页
  (四) 信息感觉化假说第20-21页
第二章 虚拟认识中主体性的物质依托第21-30页
 一、虚拟实在技术概述第21-23页
 二、从虚拟实在到网络空间第23-25页
 三、虚拟实在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第25-27页
 四、虚拟实在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第27-30页
第三章 虚拟认识中主体性外显的内在机制第30-46页
 一、虚拟认识中主体的认知模式第30-34页
  (一) 主体认知的三种基本要素第30-31页
  (二) 主体认知的基本过程第31-33页
  (三) 主体认知能力的增强第33-34页
 二、虚拟认识中认识主体的虚拟化第34-40页
  (一) 软智能体定义第35-36页
  (二) 软智能体的基本属性第36-37页
  (三) 软智能体与现实主体第37-40页
 三、虚拟认识中主客体认知系统的扩展第40-46页
  (一) 虚拟认识的主体系统第41-43页
  (二) 虚拟认识的客体系统第43-44页
  (三) 虚拟认识的中介系统第44-46页
第四章 虚拟认识中主体性的境遇第46-52页
 一、虚拟认识中主体性的提升第46-49页
  (一) 主体本质力量的增强第46-47页
  (二) 主体认识效率的提高第47-48页
  (三) 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第48-49页
 二、虚拟认识中主体性的困境第49-52页
  (一) 主体性的“虚拟技术异化”第49-50页
  (二) 走出主体性的困境,实现人的自我超越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注释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意义
下一篇:马克思生存论视阈下的海德格尔生存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