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内涵及依据 | 第27-50页 |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的现状 | 第27-28页 |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内涵分析 | 第29-32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概念 | 第30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内涵 | 第30-32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 第32-37页 |
·高速公路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理论 | 第32-33页 |
·高速公路物品属性可变性理论 | 第33-34页 |
·高速公路资源的稀缺性理论 | 第34-35页 |
·高速公路网的规模效应理论 | 第35-36页 |
·收费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理论 | 第36-37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 第37-44页 |
·高速公路投资多元化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高速公路投资多元化的长期性 | 第39-40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 第40-44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的可行性 | 第44-47页 |
·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构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基于投资多元化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 | 第50-85页 |
·现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 第50-54页 |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模型分析 | 第54-60页 |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选择模型 | 第56-58页 |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模型的适用性 | 第58-60页 |
·高速公路项目代建制模式及博弈分析 | 第60-83页 |
·高速公路项目代建制运作特点 | 第60-61页 |
·代建人选择机制 | 第61-62页 |
·代建制显性激励机制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第62-78页 |
·代建制隐性激励机制声誉模型分析 | 第78-82页 |
·代建制委托—代理监督博弈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基于投资多元化的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模式 | 第85-100页 |
·现行的高速公路网收费分配方法 | 第85-87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问题的提出 | 第87-88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的原则和目标 | 第88-90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的分配的原则 | 第88-89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的目标 | 第89-90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影响因素 | 第90-91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模型 | 第91-98页 |
·基于“讨价还价”理论的收费收入分配模型 | 第91-93页 |
·具有破裂风险的“讨价还价”收费收入分配模型 | 第93-95页 |
·高速公路网收费收入分配的改进模型及特点分析 | 第95-96页 |
·改进分配模型算例分析 | 第96-98页 |
·应用改进分配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基于投资多元化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 第100-124页 |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典型模式及模式比较分析 | 第100-104页 |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典型模式 | 第100-102页 |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02-104页 |
·高速公路网养护站布局与选址 | 第104-110页 |
·高速公路网养护站选址问题的提出 | 第104-105页 |
·高速公路网养护站选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5-106页 |
·养护站选址的步骤 | 第106-109页 |
·养护站选址的方法 | 第109-110页 |
·养护站的选址模型及优化算法 | 第110-122页 |
·高速公路网养护站常用选址模型 | 第110-114页 |
·养护站常用选址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114-115页 |
·选址模型优化算法 | 第115页 |
·高速公路网养护站选址的CFLP优化算法 | 第115-118页 |
·高速公路网CFLP法选址的算例及分析 | 第118-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结论 | 第124-125页 |
·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