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耗能减震机理与动力特性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绪论 | 第14-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木结构古建筑营造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承受的荷载研究 | 第16页 |
| ·木结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及其抗震性能研究 | 第16-18页 |
| ·木结构古建筑修缮加固后的性能研究 | 第18页 |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6页 |
| 2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试验 | 第26-41页 |
| ·直榫节点柱架拟静力试验 | 第26-30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7-28页 |
| ·加载方案 | 第28-29页 |
| ·测点布置 | 第29页 |
| ·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 | 第29-30页 |
| ·燕尾榫榫节点柱架拟静力试验 | 第30-33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31-32页 |
| ·加载方案 | 第32页 |
| ·测点布置 | 第32页 |
| ·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 | 第32-33页 |
| ·燕尾榫节点碳纤维布加固柱架拟静力试验 | 第33-35页 |
|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 第33-34页 |
| ·加载方案与测点布置 | 第34页 |
| ·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34-35页 |
| ·铺作层拟静力试验 | 第35-39页 |
|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 第35-36页 |
| ·加载方案 | 第36-38页 |
| ·测点布置 | 第38-39页 |
| ·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3 枓栱的耗能机理与力学特性分析 | 第41-60页 |
| ·单朵枓栱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 ·P-△滞回曲线 | 第41-42页 |
| ·P-△骨架曲线 | 第42-43页 |
| ·层间滑动 | 第43-45页 |
| ·内力变化 | 第45-46页 |
| ·延性 | 第46-47页 |
|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47页 |
| ·2朵枓栱协同工作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 ·P-△滞回曲线 | 第47-48页 |
| ·P-△骨架曲线 | 第48-49页 |
| ·层间滑动 | 第49-50页 |
| ·内力变化 | 第50-51页 |
|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51页 |
| ·延性 | 第51-52页 |
| ·4朵枓棋协同工作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P-△滞回曲线 | 第52页 |
| ·P-△骨架曲线 | 第52-53页 |
| ·层间滑动 | 第53页 |
|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53-54页 |
| ·延性 | 第54页 |
| ·铺作层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54-58页 |
| ·恢复力模型 | 第54-56页 |
| ·铺作层恢复力模型分析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4 榫卯节点的耗能机理与力学特性分析 | 第60-87页 |
| ·透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 ·柱架的P-△滞回曲线 | 第60页 |
| ·柱架的P-△骨架曲线 | 第60-61页 |
| ·透榫节点的M-v滞回曲线 | 第61-62页 |
| ·透榫节点的M-v骨架曲线 | 第62-64页 |
| ·延性 | 第64-65页 |
| ·燕尾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 ·柱架的P-△滞回曲线 | 第65页 |
| ·柱架的P-△骨架曲线 | 第65-66页 |
| ·燕尾榫节点的M-v滞回曲线 | 第66-67页 |
| ·燕尾榫节点的M-v骨架曲线 | 第67-69页 |
| ·延性 | 第69-70页 |
| ·CFRP加固燕尾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 ·CFRP加固柱架的P-△滞回曲线 | 第70-71页 |
| ·CFRP加固柱架的P-△骨架曲线 | 第71页 |
| ·CFRP加固节点的M-v滞回曲线 | 第71-72页 |
| ·CFRP加固节点的M-v骨架曲线 | 第72-74页 |
| ·延性 | 第74-75页 |
| ·加固节点的承载力分析 | 第75-76页 |
| ·榫卯节点M-v恢复力模型 | 第76-77页 |
| ·殿堂式古建筑木构架刚度分析 | 第77-85页 |
| ·两端半刚性连接单元的刚度矩阵 | 第77-82页 |
| ·一端铰接一端半刚性连接单元的刚度矩阵 | 第82-83页 |
| ·木构架整体刚度的合成 | 第83-84页 |
| ·木构架整体刚度的验证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 5 中国古代木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87-111页 |
| ·柱架节点未加固木构模型振动台试验 | 第87-90页 |
| ·模型制作 | 第87-88页 |
| ·测点布置 | 第88-89页 |
| ·加载方案 | 第89页 |
| ·试验现象 | 第89-90页 |
| ·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 第90-109页 |
| ·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 第90-98页 |
| ·动力放大系数 | 第98-100页 |
| ·自振周期和阻尼 | 第100-102页 |
| ·内力分析 | 第102-104页 |
| ·滞回耗能 | 第104-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 6 中国古代木构CFRP加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111-135页 |
| ·柱架节点CFRP加固木构模型振动台试验 | 第111-115页 |
| ·模型制作 | 第111-112页 |
| ·测点布置 | 第112-113页 |
| ·加载方案 | 第113页 |
| ·加固材料 | 第113页 |
| ·试验现象 | 第113-115页 |
| ·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 第115-133页 |
| ·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 第115-122页 |
| ·动力放大系数 | 第122-125页 |
| ·周期和阻尼 | 第125-126页 |
| ·内力分析 | 第126-129页 |
| ·滞回耗能 | 第129-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 7 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动力分析 | 第135-152页 |
| ·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的滑移隔振分析 | 第135-146页 |
| ·柱根的滑移隔振分析 | 第135-138页 |
| ·铺作层的滑移隔振分析 | 第138-142页 |
| ·摩擦滑移隔震模型 | 第142-145页 |
| ·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 | 第145-146页 |
| ·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的整体动力分析 | 第146-15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146-148页 |
| ·动力方程的验证 | 第148-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 ·铺作层的耗能减震机理分析 | 第152页 |
| ·透榫和燕尾榫的耗能减震机理分析 | 第152-153页 |
| ·CFRP布加固燕尾榫节点的耗能减震机理分析 | 第153页 |
| ·古代殿堂式木构心间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分析 | 第153页 |
| ·CFRP加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分析 | 第153页 |
| ·展望 | 第153-155页 |
| 致谢 | 第155-156页 |
| 附录 | 第156页 |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递的学术论文 | 第156页 |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