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皮革工业论文

制革污泥中Cr(Ⅲ)和氨氮在包气带的迁移转化及微生物响应机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2.1 制革污泥性质及其对土壤污染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包气带地球化学环境对Cr(Ⅲ)迁移转化的影响第15-19页
        1.2.3 包气带地球化学环境对氨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第19-21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 创新点第22-24页
第二章 制革污泥场地包气带剖面污染物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第24-4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页
    2.2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24-27页
        2.2.1 样品采集第24-25页
        2.2.2 样品测试第25-27页
    2.3 制革污泥的污染组分及理化性质特征第27-31页
    2.4 制革污泥中不同形态铬和氮在包气带剖面中的分布规律第31-37页
        2.4.1 包气带剖面中不同形态铬的分布第32-34页
        2.4.2 包气带剖面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第34-35页
        2.4.3 土壤性质与特征污染物分布相关性分析第35-37页
    2.5 包气带剖面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第37-41页
        2.5.1 土壤中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变化第37-39页
        2.5.2 基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土壤污染程度分析第39-40页
        2.5.3 土壤微生物对特征污染物的响应关系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制革污泥中Cr(Ⅲ)和氨氮的淋溶释放规律第42-54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3.1.1 实验材料第42页
        3.1.2 实验方法第42-44页
        3.1.3 测试及分析方法第44-45页
    3.2 不同环境条件对Cr(Ⅲ)和氨氮溶解释放的影响第45-50页
        3.2.1 不同固液比条件的影响第45-46页
        3.2.2 不同初始pH条件的影响第46-47页
        3.2.3 不同温度条件的影响第47-48页
        3.2.4 Cr(Ⅲ)和氨氮的释放动力学特征第48-50页
    3.3 Cr(Ⅲ)和氨氮的累积释放特征第50-53页
        3.3.1 Cr(Ⅲ)和氨氮的淋滤释放过程第50-51页
        3.3.2 Cr(Ⅲ)和氨氮的累积释放量和释放速率特征第51-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不同环境条件对Cr(Ⅲ)形态和价态转化的影响第54-74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4.1.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4.1.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4.1.3 测试及分析方法第57页
    4.2 不同环境条件对Cr(Ⅲ)老化过程中形态转化的影响第57-65页
        4.2.1 粒径组分的影响第57-58页
        4.2.2 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第58-59页
        4.2.3 土壤中铁氧化物的影响第59-60页
        4.2.4 土壤中腐殖酸的影响第60-61页
        4.2.5 土壤中MnO_2的影响第61-63页
        4.2.6 Cr(Ⅲ)老化的动力学特征分析第63-65页
    4.3 不同包蔽δ-MnO_2对Cr(Ⅲ)价态转化的影响第65-73页
        4.3.1 不同δ-MnO_2的制备及性质表征第65-66页
        4.3.2 δ-MnO_2对Cr(Ⅲ)的氧化机理第66-68页
        4.3.3 Fe和Al包蔽条件下对δ-MnO_2氧化Cr(Ⅲ)的影响第68-71页
        4.3.4 氨氮共存条件下对δ-MnO_2氧化Cr(Ⅲ)的影响第71-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不同环境条件对功能菌转化氨氮的影响第74-96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4-77页
        5.1.1 实验材料第74页
        5.1.2 实验方法第74-76页
        5.1.3 测试及分析方法第76-77页
    5.2 不同环境条件下氨氮转化过程及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第77-84页
        5.2.1 污染负荷的影响第77-79页
        5.2.2 土壤质地的影响第79-80页
        5.2.3 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第80-82页
        5.2.4 硝酸盐的累积特征第82-84页
    5.3 特征污染组分对氨氮转化影响及其微生物群落响应特征第84-95页
        5.3.1 特征污染组分对氨氮转化的影响第84-88页
        5.3.2 特征污染组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8-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淋滤条件下Cr(Ⅲ)和氨氮的迁移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第96-108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6-97页
        6.1.1 实验材料第96-97页
        6.1.2 实验方法第97页
        6.1.3 测试及分析方法第97页
    6.2 淋滤条件下Cr(Ⅲ)和氨氮在包气带的迁移转化第97-101页
        6.2.1 Cr(Ⅲ)的迁移特征第97-98页
        6.2.2 氨氮的迁移转化特征第98-101页
    6.3 淋滤条件下包气带微生物群落响应特征第101-106页
    6.4 Cr(Ⅲ)和氨氮淋滤释放对包气带的污染风险第106-107页
    6.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结论与建议第108-111页
    主要结论第108-110页
    建议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9页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下一篇: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以东莞市虎门镇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