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15-23页 |
一、意思能力法与成年监护法律制度 | 第15-18页 |
(一) 意思能力法的基本内涵 | 第15页 |
(二) 成年监护法律制度 | 第15-16页 |
(三) 意思能力法与成年监护制度的关系 | 第16-18页 |
二、意思能力法与英国其他相关法案 | 第18-23页 |
(一) 1983年《精神卫生法》 | 第19-20页 |
(二) 1985年《持续性代理权授予法》 | 第20-21页 |
(三) 2003年《英国老年法》 | 第21页 |
(四) 2005年《意思能力法》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意思能力法制定的背景 | 第23-28页 |
一、 社会背景——人口老龄化 | 第23-25页 |
(一)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 第23页 |
(二) 对老年人保护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二、人权观念的发展 | 第25-28页 |
(一) 对残障者保护的人权立法 | 第25-26页 |
(二) 对残障者的保护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意思能力法的主要内容 | 第28-37页 |
一、五个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一) 五个基本原则的内容 | 第28页 |
(二) 最佳利益保护原则 | 第28-29页 |
二、持续代理权制度(LPA制度) | 第29-33页 |
(一) LPA制度的前身——EPA制度及其基本内涵 | 第29-30页 |
(二) LPA对EPA的取代 | 第30页 |
(三) LPA基本内涵 | 第30-33页 |
三、监护法院和公共监护人 | 第33-34页 |
(一) 法院指定代理人 | 第33页 |
(二) 保护法院 | 第33-34页 |
(三) 公共监护人 | 第34页 |
四、英国意思能力法的特点 | 第34-37页 |
(一) 五个基本原则的提出 | 第34-36页 |
(二) 监护的新标准的科学性 | 第36页 |
(三) 设立了公共监护人和保护法院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 | 第37-48页 |
一、我国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 | 第37-38页 |
(一) 被监护人 | 第37页 |
(二) 监护人 | 第37-38页 |
(三) 监护人职责与责任 | 第38页 |
(四) 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认定 | 第38页 |
二、现行成年监护制度评析 | 第38-48页 |
(一) 理念上的落后 | 第38-40页 |
(二) 模式上的缺陷 | 第40-41页 |
(三) 保护范围上的不完善 | 第41-43页 |
(四) 监护类型上的单一 | 第43-45页 |
(五) 监督方面的问题 | 第45-46页 |
(六) 监护人权利与义务的不明确 | 第46-48页 |
第五部分 英国意思能力法对我国成年监护制度的启示 | 第48-57页 |
一、新理念的引进 | 第48-49页 |
(一) “尊重自我决定权”和“正常化理念”内涵 | 第48页 |
(二) 两个理念在民法中的体现 | 第48-49页 |
二、个案审查制度的确立 | 第49-51页 |
(一) 引入个案审查 | 第49-50页 |
(二) 我国目前制度设计的改进 | 第50-51页 |
三、保护范围的扩大 | 第51-52页 |
(一) 国际上保护范围 | 第51页 |
(二) 我国保护的范围 | 第51-52页 |
四、监护类型方面 | 第52-53页 |
(一) 意定监护 | 第52页 |
(二) 我国对监护类型的改进 | 第52-53页 |
五、设立监护监督人,公权力介入 | 第53-54页 |
(一) 设立监护监督人或监护监督机关 | 第53页 |
(二) 公权力的介入 | 第53-54页 |
六、监护内容的完善 | 第54-57页 |
(一) 监护人的职责 | 第54-55页 |
(二) 监护人的权利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