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血液动力学数值研究
| 目录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55页 |
| ·肿瘤血液动力学概述 | 第14-28页 |
| ·肿瘤的基本概念与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 ·肿瘤血管生成及其调控机制 | 第16-23页 |
| ·肿瘤血管与微环境的病理特征 | 第23-28页 |
|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概述 | 第28-43页 |
| ·肿瘤血管与微环境正常化的构想 | 第28-29页 |
| ·血管靶向治疗的意义、优势与分类 | 第29-31页 |
| ·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治疗机制、策略与药物研发 | 第31-39页 |
| ·血管阻断疗法的治疗机制、策略与药物研发 | 第39-43页 |
| ·肿瘤血液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43-52页 |
| ·肿瘤血管生成的数值研究 | 第43-49页 |
| ·肿瘤血液动力学的数值研究 | 第49-52页 |
| ·本文工作 | 第52-55页 |
| 第二章 肿瘤微血管网的数值模拟 | 第55-75页 |
| ·基本介绍 | 第55-57页 |
| ·研究背景 | 第55-56页 |
| ·前期工作 | 第56页 |
| ·本章工作 | 第56-57页 |
| ·二维微血管网的数值模拟(2D9P格式) | 第57-60页 |
| ·模型及基本方程 | 第57-59页 |
| ·模拟结果 | 第59-60页 |
| ·三维微血管网的数值模拟 | 第60-70页 |
| ·模型及基本方程 | 第60-65页 |
| ·模拟结果 | 第65-70页 |
| ·讨论 | 第70-74页 |
| ·血管网的平滑处理 | 第70-73页 |
| ·模型局限性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三章 肿瘤血液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 第75-112页 |
| ·基本介绍 | 第75-77页 |
| ·研究背景 | 第75-76页 |
| ·前期工作 | 第76页 |
| ·本章工作 | 第76-77页 |
| ·二维耦合模型及流动模拟 | 第77-94页 |
| ·模型及基本方程 | 第78-83页 |
| ·耦合求解方法 | 第83-85页 |
| ·模拟结果 | 第85-90页 |
| ·生理参数对流动的影响 | 第90-94页 |
| ·三维耦合模型及流动模拟 | 第94-107页 |
| ·模型及基本方程 | 第94-99页 |
| ·耦合求解方法 | 第99-100页 |
| ·模拟结果 | 第100-103页 |
| ·生理参数对流动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 ·讨论 | 第107-111页 |
| ·本模型与此前半耦合模型的区别 | 第107-108页 |
| ·血管生成的自适应调节机制 | 第108-109页 |
| ·恶性肿瘤的转移 | 第109-110页 |
| ·模型局限性 | 第110-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四章 抗血管生成作用下的肿瘤血液动力学 | 第112-132页 |
| ·基本介绍 | 第112-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2页 |
| ·前期工作 | 第112-113页 |
| ·本章工作 | 第113页 |
| ·抗血管生成作用下的肿瘤微血管网 | 第113-119页 |
| ·模型及基本方程 | 第113-116页 |
| ·模拟结果 | 第116-119页 |
| ·抗血管生成作用下的肿瘤血液动力学 | 第119-131页 |
| ·模拟结果 | 第119-128页 |
| ·比较讨论 | 第128-130页 |
| ·微环境正常化分析 | 第130-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第五章 血管阻断作用下的肿瘤血液动力学 | 第132-146页 |
| ·基本介绍 | 第132-13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2-133页 |
| ·本章工作 | 第133页 |
| ·血管阻断作用下的肿瘤微血管网 | 第133-137页 |
| (1) 血管网的随机阻断 | 第133-134页 |
| (2) 根据血管异常形态阻断 | 第134-135页 |
| (3) 根据血管成熟度阻断 | 第135-136页 |
| (4) 根据血管内血液流量阻断 | 第136-137页 |
| ·血管阻断作用下的肿瘤血液动力学 | 第137-145页 |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37-142页 |
| ·微环境正常化分析 | 第142-143页 |
| ·与临床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143-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146-149页 |
| ·全文总结 | 第146-147页 |
| ·工作展望 | 第147-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67页 |
| 在读期间学术活动 | 第167-171页 |
| 致谢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