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华诗学研究
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李重华生平、交游考述 | 第15-42页 |
第一节 李重华家世、生平、著述 | 第15-20页 |
第二节 李重华交游考 | 第20-42页 |
一、吴江时期 | 第20-30页 |
二、京师时期 | 第30-40页 |
三、游历时期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李重华诗学思想宗旨 | 第42-64页 |
第一节 音、象、意"三要"说 | 第42-48页 |
一、"发窍于音" | 第43-45页 |
二、"徵色于象" | 第45-46页 |
三、"运神于意" | 第46-47页 |
四、音、象、意关系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神、气、巧、词、事"五长"说 | 第48-51页 |
第三节 "诗教"、"六义"论及其他 | 第51-64页 |
第三章 李重华论历代诗 | 第64-91页 |
第一节 论汉魏六朝诗 | 第64-77页 |
一、四言诗、骚体诗 | 第65-68页 |
二、五言诗 | 第68-72页 |
三、乐府 | 第72-74页 |
四、七言诗——鲍照 | 第74-77页 |
第二节 论唐诗 | 第77-87页 |
一、五言古诗 | 第77-78页 |
二、七言古诗 | 第78-80页 |
三、五七言律诗 | 第80-82页 |
四、五七言排律 | 第82-84页 |
五、五七言绝句 | 第84-86页 |
六、乐府 | 第86-87页 |
第三节 论宋元明诗 | 第87-90页 |
一、论宋诗 | 第87-89页 |
二、论金、元、明诗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李重华论诗歌题材及其创作实践 | 第91-117页 |
第一节 李重华拟古诗论 | 第91-101页 |
(一)拟汉魏六朝诗 | 第91-97页 |
(二)拟唐代五言古诗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李重华咏物诗论 | 第101-108页 |
一、"将自身放顿在里面" | 第101-103页 |
二、"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 第103-105页 |
三、咏物诗与赋、比、兴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李重华咏史诗论 | 第108-117页 |
一、李重华咏史诗主题 | 第108-112页 |
二、李重华咏史诗论及其咏史诗的艺术表现方式 | 第112-117页 |
第五章 李重华论历代选本与诗学理论 | 第117-138页 |
第一节 论历代选本 | 第117-127页 |
一、论《文选》 | 第117-120页 |
二、论唐人选唐诗 | 第120-124页 |
三、论《诗归》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论诗学理论 | 第127-132页 |
一、论钟嵘"致流别" | 第127-129页 |
二、论司空图"排品类" | 第129-131页 |
三、论严羽"以禅喻诗" | 第131-132页 |
附:李重华《唐人诗话十三首》笺评 | 第132-138页 |
余论 | 第138-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附录:诗文辑佚 | 第149-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