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词 | 第6-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 1.2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 1.3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1.4 病例剔除与脱落 | 第14页 |
| 1.5 终止实验标准 | 第14-15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1 随机分组方案 | 第15页 |
| 2.2 确定样本量 | 第15页 |
| 2.3 治疗方法 | 第15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15-17页 |
| 2.4.1 检验指标 | 第15-16页 |
| 2.4.2 中医证候积分 | 第16页 |
| 2.4.3 中医证候疗效的评定标准 | 第16页 |
| 2.4.4 安全性观测 | 第16页 |
| 2.4.5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 3.结果 | 第17-24页 |
| 3.1 基线资料 | 第17页 |
| 3.2 两组治疗前后BMI及腰围的比较 | 第17-18页 |
| 3.3 两组治疗前后TG、TC、HDL-C及 LDL-C的比较 | 第18页 |
| 3.4 两组治疗前后SBP及 DBP的比较 | 第18-19页 |
| 3.5 两组治疗前后HbA1c的比较 | 第19页 |
| 3.6 两组治疗前后FPG、2h PG的比较 | 第19-20页 |
| 3.7 两组治疗前后FINS、2h FINS、C-P、2h C-P的比较 | 第20-21页 |
| 3.8 两组治疗前后HOMA-IR的比较 | 第21页 |
| 3.9 两组治疗前后 2 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达标情况的比较 | 第21-22页 |
| 3.1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第22-23页 |
|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第23页 |
| 3.12 安全性评价 | 第23-24页 |
| 4.分析与讨论 | 第24-34页 |
| 4.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西医发生机制 | 第24-26页 |
| 4.1.1 遗传机制 | 第24-25页 |
| 4.1.2 介导胰岛素抵抗的两种假说 | 第25-26页 |
| 4.1.3 其他机制 | 第26页 |
| 4.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26-29页 |
| 4.3 芪灵方组方原理分析 | 第29-31页 |
| 4.4 芪灵方临床疗效分析 | 第31-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附录 | 第40-51页 |
| 附录1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40-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2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李光伟等提出的临床积分法) | 第50-51页 |
| 附录3 中医消渴证候积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