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地域性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40页 |
| ·地域性相关概念阐释 | 第21-24页 |
| ·建筑的地域性 | 第21-22页 |
| ·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22-23页 |
| ·广义的地域主义 | 第23-24页 |
| ·建筑地域性生成所包涵的要素 | 第24-32页 |
| ·自然因素 | 第25-29页 |
| ·文化因素 | 第29-31页 |
| ·技术因素 | 第31-32页 |
| ·地域性设计相关理论支撑 | 第32-40页 |
| ·基于场所理论的地域性设计 | 第33-35页 |
| ·基于类型学理论的地域性设计 | 第35-36页 |
|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地域性设计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当代我国铁路客站建筑设计特点 | 第40-62页 |
| ·客站建筑的分类 | 第40-41页 |
| ·客站功能组成与流线特征 | 第41-44页 |
| ·功能组成 | 第41-42页 |
| ·旅客流线特征 | 第42-44页 |
| ·客站空间与形态特征 | 第44-55页 |
| ·空间特征 | 第44-51页 |
| ·形态特征 | 第51-55页 |
| ·结构技术 | 第55-60页 |
| ·结构选型 | 第55-59页 |
| ·技术因素 | 第59-60页 |
| ·客站建筑与城市的关联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铁路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 第62-100页 |
| ·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原则 | 第62-67页 |
| ·宏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整体把握 | 第62-65页 |
| ·传承城市文脉 | 第63页 |
| ·融入城市空间 | 第63-64页 |
| ·与城市景观共生 | 第64-65页 |
| ·微观——客站建筑设计 | 第65-67页 |
| ·体现时代特征 | 第65-66页 |
| ·追求文化内涵 | 第66页 |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66-67页 |
| ·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的两个层面 | 第67-68页 |
| ·显性层面 | 第67页 |
| ·隐性层面 | 第67-68页 |
| ·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 | 第68-100页 |
| ·总平布局的地域性表达 | 第68-71页 |
| ·总平布局形式 | 第68-69页 |
| ·总平布局与城市的地域关系 | 第69-71页 |
| ·客站建筑整体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 第71-84页 |
| ·客站地域性整体造型的获得 | 第71-77页 |
| ·客站地域性整体造型意义的表达 | 第77-80页 |
| ·客站地域性造型细部设计的表达 | 第80-84页 |
| ·客站建筑大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 第84-93页 |
| ·空间界面的设计 | 第84-88页 |
| ·景观的营造 | 第88-91页 |
| ·光的运用 | 第91-92页 |
| ·细节设计 | 第92-93页 |
| ·客站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 第93-100页 |
| ·立足适宜技术 | 第93-94页 |
| ·材料的适宜选择 | 第94页 |
| ·地方语汇与结构设计的交融 | 第94-96页 |
| ·大空间物理环境的设计 | 第96-100页 |
| 第五章 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典型案例解析及反思 | 第100-112页 |
| ·粤海铁路海口站 | 第100-104页 |
| ·拉萨火车站 | 第104-110页 |
| ·反思 | 第110-112页 |
| 结论 | 第112-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