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牛结核病的简介 | 第9-11页 |
·流行病学 | 第9页 |
·病原 | 第9-11页 |
·牛结核病的诊断 | 第11-13页 |
·细菌学方法 | 第11-12页 |
·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 第12页 |
·IFN-Γ诊断法 | 第12页 |
·ELISA 诊断方法 | 第12页 |
·PCR 诊断 | 第12-13页 |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简介 | 第13-14页 |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2 实验一 | 第14-33页 |
·实验材料 | 第14-17页 |
·载体及菌种 | 第14页 |
·试剂与工具酶 | 第14页 |
·试验主要仪器 | 第14页 |
·AG85B 蛋白克隆表达所用培养基与试剂 | 第14-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7页 |
·AG85B 基因的克隆 | 第18-21页 |
·牛分枝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18页 |
·引物设计 | 第18页 |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18-21页 |
·AG85B 基因表达质粒的载体构建 | 第21-24页 |
·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24-25页 |
·菌体的SDS-PAGE 分析 | 第25页 |
·表达产物存在形式的鉴定 | 第25-26页 |
·表达产物AG85B 蛋白的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26页 |
·菌体的SDS-PAGE 电泳 | 第26页 |
·表达产物WESTERN-BLOT 检测 | 第26页 |
·重组蛋白表达最佳诱导条件的确定 | 第26-27页 |
·重组蛋白表达最佳IPTG 浓度的确定 | 第26页 |
·重组蛋白表达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26-27页 |
·蛋白纯化 | 第27页 |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 | 第27页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27页 |
·包涵体的复性与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27页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实验结果 | 第27-32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 第27-28页 |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28页 |
·重组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 | 第28-29页 |
·测序结果 | 第29-31页 |
·表达蛋白的SDS-PAGE 和WESTERN-BLOT 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3 实验二 AG85B-ELISA 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33-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载体和菌种 | 第33页 |
·实验试剂及酶 | 第33页 |
·试验及主要应用的仪器 | 第33页 |
·实验用血清 | 第33页 |
·ELISA 所用试剂及配置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间接ELISA 操作程序 | 第34-35页 |
·酶标板的包被 | 第34页 |
·封闭 | 第34页 |
·加样 | 第34-35页 |
·加入酶标二抗 | 第35页 |
·显色 | 第35页 |
·牛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 | 第35页 |
·PPD 皮试注射部位及术前处理 | 第35页 |
·皮内注射及采血 | 第35页 |
·术后观察 | 第35页 |
·判定标准 | 第35页 |
·PPD-ELISA 条件的摸索 | 第35-36页 |
·PPD 一ELISA 抗原包被浓度确定 | 第35-36页 |
·血清稀释度及抗原抗体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底物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AG85B-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抗原AG85B 蛋白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血清稀释度及抗原抗体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6-37页 |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37页 |
·酶标二抗稀释液浓度及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7页 |
·底物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7页 |
·符合性试验 | 第37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37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37页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PPD 皮内变态反应结果 | 第37页 |
·PPD-ELISA 最佳条件的确立 | 第37-40页 |
·PPD-ELISA 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血清稀释度及抗原抗体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38页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38-39页 |
·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9页 |
·底物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9-40页 |
·PPD-ELISA 改进后检测程序 | 第40页 |
·AG85B-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40页 |
·符合性试验结果 | 第40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40-41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