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针板电晕电场研究的进展 | 第13-14页 |
·针板电晕电场在除尘上的应用 | 第13页 |
·针板电晕电场在病毒灭活领域的应用 | 第13页 |
·针板电晕电场在聚合物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4-17页 |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 | 第1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8-19页 |
·大豆球蛋白质的组成及应用 | 第19-21页 |
·大豆盐溶液球蛋白的组成 | 第19页 |
·11S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和基因组成 | 第19-20页 |
·大豆球蛋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 第20页 |
·pBI121/Gy3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0-21页 |
·花棒的用途 | 第21-23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大豆11S球蛋白Gy3(A1aB1b)cDNA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25-30页 |
·引言 | 第25页 |
·针-板电晕电场的电场特性 | 第25-27页 |
·针-板电晕电场放电形成机制 | 第25-26页 |
·针-板电晕电场的电场特征 | 第26页 |
·正负电晕放电特点 | 第26页 |
·负电晕放电伏安曲线 | 第26-27页 |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针-板电晕电场处理种子 | 第28页 |
·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 第2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针-板电晕电场处理花棒愈伤组织体系的建立 | 第30-42页 |
·引言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器材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诱导培养基的配置 | 第31-3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方法 | 第33-34页 |
·针-板电晕电场处理愈伤组织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不同浓度的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浓度的6-BA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激素浓度的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与愈伤组织的培养关系 | 第36-37页 |
·用针-板电晕电场处理花棒愈伤组织后,对它的失水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条件对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38-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离子束介导质粒DNA转化无芒雀麦种子及愈伤组织的研究 | 第42-53页 |
·引言 | 第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2-43页 |
·针-板电晕电场介导质粒DNA转化花棒愈伤组织 | 第43页 |
·GUS染色 | 第43-44页 |
·卡那霉素敏感性的检测 | 第44页 |
·转基因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45页 |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质粒提取结果 | 第45-46页 |
·不同电压及不同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的转化结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卡那霉素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转基因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PCR检测结果 | 第50页 |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总结 | 第53-56页 |
·针-板电晕电场的构建 | 第53页 |
·针-板电晕电场处理花棒种子体系的建立 | 第53-54页 |
·针-板电晕电场处理花棒愈伤组织体系的建立 | 第54页 |
·针-板电晕电场介导DNA转化花棒愈伤组织 | 第54页 |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英文符号缩写注释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