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建设良好的城市市容环境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二、构建现代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三、探索实施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公共管理社会化研究的发展沿革 | 第13-14页 |
二、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主要观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问题与趋势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我国当前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现状 | 第17-19页 |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 第17页 |
二、科学管理机制尚难形成 | 第17-18页 |
三、长效管理工作薄弱 | 第18页 |
四、行政执法手段有限 | 第18页 |
五、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 第18页 |
六、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现代城市市容环境的管理主体和工作关键 | 第19-20页 |
一、现代城市市容环境的管理主体 | 第19页 |
二、现代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工作关键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模式 | 第20-24页 |
一、国内城市的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模式 | 第20-22页 |
二、国外城市的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模式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浙江省余姚市城市市容社会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余姚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24-25页 |
一、城市市容管理现有体制不足与广大市民要求之间的矛盾 | 第24页 |
二、执法手段单一与文明执法要求之间的矛盾 | 第24-25页 |
三、高额的城市管理成本与实际的城市管理效果之间的矛盾 | 第25页 |
第二节 余姚市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 第25-32页 |
一、调查研究掌握市容整体情况 | 第26页 |
二、通过宣传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 第26页 |
三、探索实施市容管理服务外包 | 第26-28页 |
四、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市容管理 | 第28-29页 |
五、堵疏结合构建市容管理新格局 | 第29-30页 |
六、上级支持确保社会化管理顺利推进 | 第30-31页 |
七、部门协同建立社会化管理保障体系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余姚市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成效与经验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成效 | 第32-34页 |
一、流动摊点和马路市场得到彻底整治 | 第32页 |
二、“城市牛皮癣”得到基本根治 | 第32-33页 |
三、为有效高效的开展行政处罚提供有利条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主要经验 | 第34-36页 |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是重要基础 | 第34页 |
二、物业管理、公众参与是重要形式 | 第34-35页 |
三、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是重要抓手 | 第35页 |
四、理顺关系、提升形象是主要收获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模式仍需完善的内容 | 第36-38页 |
一、法律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6页 |
二、宣传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 第36页 |
三、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健全 | 第36-37页 |
四、监督上有待进一步强化 | 第37页 |
五、管理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8-45页 |
第一节 我国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38-40页 |
一、城市市容环境管理逐渐趋于科学化 | 第38-39页 |
二、城市市容环境管理逐渐趋于长效化 | 第39页 |
三、城市市容环境管理逐渐趋于法制化 | 第39页 |
四、城市市容环境管理逐渐趋于人性化 | 第39-40页 |
五、城市市容环境管理逐渐趋于多元化 | 第40页 |
第二节 实施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 第40-42页 |
一、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合法性 | 第40-41页 |
二、符合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规律,具有公共性 | 第41-42页 |
三、符合现代政府的管理原则,具有时代性 | 第42页 |
第三节 推广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第42-45页 |
一、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符合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二、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推行的条件已经成熟 | 第43页 |
三、国内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现状十分类似 | 第43-44页 |
四、城市市容环境社会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确有成效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