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多天线系统 | 第18-23页 |
·集中式多天线系统 | 第19-20页 |
·分布式多天线系统 | 第20-21页 |
·多天线技术 | 第21-23页 |
·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 | 第23-30页 |
·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的意义 | 第24-25页 |
·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的挑战 | 第25-28页 |
·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的实现 | 第28-30页 |
·研究动机及意义 | 第30-3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第2章 分布式多天线系统中基于量化码书的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 | 第35-58页 |
·研究动机与主要成果 | 第35-37页 |
·系统模型 | 第37-39页 |
·码书设计 | 第39-42页 |
·功率分配 | 第42-47页 |
·平均成对错误概率上限 | 第43-44页 |
·功率分配策略 | 第44-46页 |
·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反馈减少 | 第47-50页 |
·数值仿真 | 第50-55页 |
·不同预编码策略 | 第51-52页 |
·不同码书长度 | 第52-53页 |
·不同信道估计误差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3章 分布式多天线系统中基于角度域信息的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 | 第58-83页 |
·研究动机 | 第58-60页 |
·研究场景与信道建模 | 第60-64页 |
·系统描述 | 第60-61页 |
·角度域信道模型 | 第61-64页 |
·预编码矩阵设计 | 第64-74页 |
·瑞利衰落情况 | 第66-71页 |
·莱斯衰落情况 | 第71-73页 |
·预编码矩阵设计小结 | 第73-74页 |
·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分集阶数 | 第74-75页 |
·编码增益 | 第75-77页 |
·数值仿真 | 第77-81页 |
·不同预编码策略 | 第77-78页 |
·不同路径损耗矢量 | 第78-79页 |
·不同接收天线数 | 第79-80页 |
·不同归一化接收天线距离 | 第80-81页 |
·不同莱斯衰落K因子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集中式多天线系统中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 | 第83-119页 |
·单用户集中式多天线系统中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 | 第84-101页 |
·研究动机 | 第84-85页 |
·系统模型 | 第85-88页 |
·线性接收机的SNR分析 | 第88-94页 |
·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发射功率与码书长度的联合优化 | 第94-96页 |
·不完全信道信息的影响 | 第96-98页 |
·数值仿真 | 第98-101页 |
·多用户集中式多天线系统中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 | 第101-116页 |
·研究动机 | 第101-103页 |
·系统模型 | 第103-104页 |
·自适应模式选择 | 第104-113页 |
·渐近性能分析 | 第113-114页 |
·数值仿真 | 第114-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