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淮南南山观音寺重建项目的相关背景及由来 | 第16-21页 |
·佛教在安徽的发展 | 第16页 |
·江淮民俗文化中的观音情结 | 第16-18页 |
·淮南南山观音寺重建项目的由来 | 第18-21页 |
·淮南舜耕山自然风景区与洞山老佛洞古观音寺 | 第18-20页 |
·项目的由来 | 第20页 |
·项目规划选址与规划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影响佛寺建设布局的因子解析 | 第21-29页 |
·从简单到复杂――传统佛寺建设布局的表象解读 | 第21-24页 |
·印度早期佛寺布局 | 第21-22页 |
·中国传统佛寺布局 | 第22-24页 |
·神圣与世俗性――“二元统一”的佛寺空间建设布局本源探究 | 第24-28页 |
·佛寺空间的神圣性 | 第24-26页 |
·佛寺空间的世俗性 | 第26-27页 |
·佛寺空间的“神、俗”统一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神俗共融层面的淮南南山观音寺规划设计解读 | 第29-54页 |
·神圣性导则下的南山观音寺总体规划 | 第30-34页 |
·佛教礼制的坚持------ 基本格局的确定 | 第30-32页 |
·观音文化的需求------重点空间的突出 | 第32-34页 |
·神俗谐和圆融下的多重职能空间平衡 | 第34-41页 |
·佛寺商业行为空间―――入口广场区 | 第34-37页 |
·佛寺商业行为的神俗相悖性与可调和性 | 第34-36页 |
·佛寺商业行为下的入口广场区设计 | 第36-37页 |
·游赏与朝拜行为并置交叉的空间――-寺庙核心区 | 第37-39页 |
·游赏与朝拜行为的神俗并置交叉性 | 第37页 |
·神俗并置交叉性的寺庙核心区空间设计 | 第37-39页 |
·和合清净的修持空间―――僧寮区与香客寮区 | 第39-41页 |
·清净的需求、神圣的体现 | 第39-40页 |
·僧寮区与香客寮区的设计 | 第40-41页 |
·世俗使用需求中的神圣性表达―――寺庙核心区主要建筑设计 | 第41-47页 |
·宏大亲和的大雄宝殿 | 第41-43页 |
·观音文化的集中表现―――滴水观音殿、送子观音殿与大悲观音阁 | 第43-47页 |
·其它相关问题释义 | 第47-51页 |
·地域文化特征的继承 | 第47-48页 |
·时代气息的体现 | 第48-50页 |
·道路系统与防灾消防 | 第50-51页 |
·道路系统 | 第50页 |
·防灾消防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总体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 第51-52页 |
·建筑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佛寺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第54-64页 |
·发展趋势 | 第54-62页 |
·传统佛寺的改良性继承式 | 第54-56页 |
·“都市丛林”的“佛、法、僧”一楼同体式 | 第56-58页 |
·同住共修的社区式 | 第58-59页 |
·符号化 | 第59-61页 |
·绿色环保 | 第61-62页 |
·展望及总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附录一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二 | 第66-74页 |
研究生期间工程实践选例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