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的美学流变和文化意蕴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冯小刚的导演经历 | 第7-17页 |
第一节 电视剧经验的积累 | 第7-12页 |
一、电视剧艺术的影响 | 第8-9页 |
二、电视剧运作的启示 | 第9-11页 |
三、片场实践经验的影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市民导演的角色定位 | 第12-17页 |
一、生活经历—市民导演定位 | 第12-13页 |
二、电影谱系—另类导演定位 | 第13-15页 |
三、时代文化—大众导演定位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冯小刚电影的美学流变 | 第17-38页 |
第一节 市民喜剧—百姓生活的游戏表达 | 第17-26页 |
一、当下的市民生活题材 | 第17-19页 |
二、普通的小人物角色 | 第19-22页 |
三、戏谑的喜剧叙事方式 | 第22-26页 |
第二节 商业大片—视听夜宴与类型集结 | 第26-35页 |
一、视听“夜宴” | 第26-33页 |
二、类型“集结”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普通个体—冯氏作品的精神主线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冯小刚电影的文化意蕴 | 第38-55页 |
第一节 大众文化时代的宠儿 | 第38-49页 |
一、文化格局的新貌—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 | 第38-40页 |
二、冯小刚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 | 第40-49页 |
第二节 冯氏电影意识形态观的成熟 | 第49-55页 |
一、犀利的目光 | 第49-51页 |
二、温情的召唤 | 第51页 |
三、主流的回归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