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城市广场的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国外城市广场的发展概述 | 第11页 |
·国内城市广场的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城市广场的定义 | 第12页 |
·城市广场的要素和特征 | 第12页 |
·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 第12-14页 |
·市政广场 | 第12-13页 |
·纪念广场 | 第13页 |
·休闲广场 | 第13页 |
·文化广场 | 第13-14页 |
·交通广场 | 第14页 |
·古迹(古建筑等)广场 | 第14页 |
·宗教广场 | 第14页 |
·商业广场 | 第14页 |
·城市广场绿化的特征 | 第14-15页 |
·绿化广场应具备开敞的空间 | 第14-15页 |
·绿化广场应突出地方特色,实现环保、观赏、休闲功能 | 第15页 |
·绿化广场应营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总体布局有序 | 第15页 |
·绿化广场的种植要宜人合适 | 第15页 |
·城市广场绿化种植的三种基本形式 | 第15-16页 |
·排列式种植 | 第15-16页 |
·集团式种植 | 第16页 |
·自然式种植 | 第16页 |
·目前广场绿化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草坪面积过大,乔灌木搭配不合理 | 第16页 |
·乡土树种开发不足 | 第16-17页 |
·一些树木的使用频率过高,季相景观单调 | 第17页 |
·广场绿化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第17-18页 |
2 西北干旱区自然环境概述 | 第18-22页 |
·西北干旱区的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西北干旱区的沙漠化特征 | 第19页 |
·西北干旱区的次生盐渍化特征 | 第19页 |
·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特征 | 第19-20页 |
·干旱区水资源的地带性分布 | 第19-20页 |
·干旱区的河川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 第20页 |
·干旱地区的河流与湖泊 | 第20页 |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与农业 | 第20页 |
·西北干旱荒漠区的植被特征 | 第20-22页 |
·种类的贫乏性 | 第20-21页 |
·地理成分的复杂性 | 第21页 |
·成分的古老性 | 第21页 |
·特有种相对贫乏 | 第21-22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景观学意义 | 第22页 |
·生态学意义 | 第22-23页 |
4 案例分析 | 第23-32页 |
·朝阳广场概况 | 第23页 |
·植物方案立意 | 第23页 |
·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3-24页 |
·生态、多样性原则 | 第24页 |
·以人为服务对象原则 | 第24页 |
·配置说明 | 第24页 |
·种植方式 | 第24页 |
·植物选种 | 第24-26页 |
·植物总体布局 | 第26页 |
·"一轴"为轴式点睛布局 | 第26-27页 |
·"五个特色园"为块状组团布局 | 第27-30页 |
·曲径觅枣园——幽静的自然风格 | 第27页 |
·花境养心园——优雅的通俗风格 | 第27-28页 |
·四季常青园——开放的大众风格 | 第28页 |
·和谐园——和谐的时代风格 | 第28-29页 |
·腾飞园——腾飞的文化风格 | 第29-30页 |
·表现手法 | 第30页 |
·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 第30页 |
·竖向地形设计 | 第30页 |
·环境绿化设计 | 第30页 |
·投资概算 | 第30-31页 |
·概算依据 | 第30-31页 |
·概算表 | 第31页 |
·案例小结 | 第31-32页 |
5 西北干旱区城市广场水资源利用 | 第32-39页 |
·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 第32-34页 |
·化学调控方面,采用科技节水产品 | 第34-36页 |
·选用抗旱植物 | 第36-37页 |
·合理的灌溉方式 | 第37-38页 |
·耐旱园林植物配置模式 | 第38-39页 |
6 西北干旱区城市广场土壤盐渍化调控 | 第39-44页 |
·盐碱地绿化技术 | 第39-42页 |
·盐碱地绿化技术小结 | 第42-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在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