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秋露李系列品种开花生物学研究及ISSR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李子概述 | 第10-11页 |
| ·李子植物学特征及分类 | 第10页 |
| ·李子栽培历史、现状及前景 | 第10-11页 |
| ·秭归秋露李系列品种概述 | 第11-13页 |
| ·选育背景 | 第11页 |
| ·选育目标 | 第11页 |
| ·选育过程及区域试验 | 第11-12页 |
| ·鉴定评价 | 第12页 |
| ·品种简介 | 第12-13页 |
| ·秭秋 | 第12-13页 |
| ·秭露 | 第13页 |
| ·秋露 | 第13页 |
| ·果树开花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开花物候期 | 第14页 |
| ·花粉活力 | 第14-15页 |
| ·花粉管萌发及柱头可授性 | 第15-16页 |
| ·双受精过程 | 第16-17页 |
| ·授粉生物学 | 第17-18页 |
| ·李开花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关系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关系 | 第20-23页 |
| ·形态学水平 | 第20页 |
| ·细胞学水平 | 第20页 |
| ·生化水平 | 第20-21页 |
| ·分子水平 | 第21-23页 |
| ·李遗传关系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2 秭归秋露李系列品种开花生物学研究 | 第26-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 ·开花物候期 | 第26页 |
| ·单花开花动态 | 第26页 |
| ·花形态 | 第26页 |
| ·花粉质量 | 第26-27页 |
| ·柱头有效授粉期 | 第27页 |
| ·人工授粉座果率 | 第27页 |
| ·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 | 第27页 |
| ·双受精过程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 ·开花物候期 | 第28-30页 |
| ·单花开花动态 | 第30页 |
| ·花形态 | 第30-31页 |
| ·花粉质量 | 第31-32页 |
| ·柱头有效授粉期 | 第32-33页 |
| ·田间杂交授粉坐果率 | 第33页 |
| ·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 | 第33页 |
| ·双受精过程 | 第33-3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 3 秭归秋露李系列品种ISSR分析 | 第36-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植物材料 | 第36-37页 |
| ·引物序列及合成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41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7-38页 |
| ·ISSR-PCR反应体系 | 第38-41页 |
| ·结果记录与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 ·基因组DNA提取质量 | 第41-42页 |
|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与条件 | 第42页 |
| ·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第42-46页 |
| ·遗传与聚类分析 | 第46-5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 4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创新点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 图版 | 第64-68页 |
| 附录A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