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舞龙难美性表现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竞技舞龙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 第11页 |
·竞技舞龙难、美相关研究的缺乏 | 第11页 |
·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舞龙运动的研究 | 第12-14页 |
·竞技舞龙难度与美学表现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观察法 | 第16页 |
·访谈法 | 第16-17页 |
3 中国舞龙的起源及发展 | 第17-23页 |
·龙与中国文化 | 第17-18页 |
·龙文化本质 | 第17页 |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17-18页 |
·龙的起源及形貌 | 第18-19页 |
·龙的起源 | 第18页 |
·龙的形貌 | 第18-19页 |
·中国舞龙的起源 | 第19-20页 |
·中国舞龙的发展 | 第20-21页 |
·对中国舞龙发展的思考 | 第21页 |
·中国舞龙的种类 | 第21-22页 |
·中国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 | 第22-23页 |
4 竞技舞龙的难度特征表现 | 第23-39页 |
·竞技舞龙方法 | 第23页 |
·竞技舞龙动作分类 | 第23-24页 |
·按动作的难易分类 | 第24页 |
·按定向动作、形态特征分类 | 第24页 |
·竞技舞龙难度特征表现分类 | 第24-25页 |
·龙体运行难度 | 第25-33页 |
·"8"字舞龙类动作难度 | 第25-27页 |
·游龙类动作难度 | 第27-29页 |
·穿腾类动作难度 | 第29-30页 |
·滚翻类动作难度 | 第30-32页 |
·组图造型类动作难度 | 第32-33页 |
·人体动作难度 | 第33-36页 |
·龙珠难度 | 第33-34页 |
·龙头难度 | 第34-35页 |
·龙身难度 | 第35-36页 |
·龙尾难度 | 第36页 |
·辅助难度 | 第36-39页 |
·配乐难度 | 第36-37页 |
·套路编排难度分析 | 第37-38页 |
·器械难度 | 第38-39页 |
5 竞技舞龙的美学特征表现 | 第39-49页 |
·竞技舞龙的公共美学特征表现 | 第39-44页 |
·体型美 | 第39页 |
·造型美 | 第39-41页 |
·技术美 | 第41页 |
·动作套路编排美 | 第41-42页 |
·艺术表现美 | 第42页 |
·节奏美 | 第42-43页 |
·气质美与心灵美 | 第43页 |
·运动素质美 | 第43-44页 |
·服饰美 | 第44页 |
·竞技舞龙特有美学特征表现 | 第44-49页 |
·运动风格美 | 第45-46页 |
·和谐美 | 第46-47页 |
·过程美 | 第47页 |
·器械美 | 第47-48页 |
·配乐美 | 第48-49页 |
6 竞技舞龙的难美特征发展趋势 | 第49-51页 |
·竞技舞龙的难度特征发展趋势分析 | 第49页 |
·舞龙者更全面的身体素质,动作难度更高 | 第49页 |
·运动风格更鲜明,意境表达更充分 | 第49页 |
·全面的动作技术 | 第49页 |
·竞技舞龙美学特征发展趋势分析 | 第49-51页 |
·龙的表现更形象 | 第49-50页 |
·配乐美感化、乐器丰富化 | 第50-5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1页 |
·建议 | 第51-54页 |
·加强竞技舞龙难美理论研究 | 第51-52页 |
·加强竞技舞龙队员身体素质训练 | 第52页 |
·加强舞龙队员龙文化学习 | 第52页 |
·提升教练员理论素养 | 第52页 |
·加强交流,了解动作技术发展趋势 | 第52页 |
·加强竞技舞龙规则学习 | 第52-53页 |
·进一步推广、普及舞龙运动 | 第53页 |
·加强竞技舞龙自身生存能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