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第10-12页 |
·病名 | 第10页 |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辨证论治 | 第11-12页 |
2. 影响脑缺血性损伤的因素 | 第12-13页 |
·再灌注 | 第12页 |
·高血糖 | 第12-13页 |
·其它因素 | 第13页 |
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 | 第13-21页 |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 | 第13-14页 |
·钙离子稳态失调(altered calcium homeostasis) | 第14页 |
·细胞因子(cytokines,CKs) | 第14-16页 |
·自由基(free radicals,FR) | 第16-18页 |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 第18-19页 |
·半胱天冬酶(caspase) | 第19页 |
·立早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IEGs)和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 | 第19-20页 |
·微量元素 | 第20页 |
·星形胶质细胞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 第20-21页 |
4. 缺血性脑血管病西药临床研究状况 | 第21-25页 |
·抗血小板聚集 | 第21-22页 |
·抗凝血 | 第22页 |
·溶栓 | 第22页 |
·脑保护作用 | 第22-23页 |
·神经保护作用 | 第23-24页 |
·血管扩张作用 | 第24页 |
·抑制炎症反应 | 第24-25页 |
·海洋多糖类药物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25页 |
5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药临床研究状况 | 第25-26页 |
6 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 | 第26-30页 |
·全脑缺血模型 | 第26-28页 |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第28-30页 |
7 西洋参茎叶皂苷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0-33页 |
·抗衰老作用 | 第30-31页 |
·免疫增强作用 | 第31页 |
·降脂作用 | 第31页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31-32页 |
·其它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实验设备 | 第33页 |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33页 |
2 实验过程 | 第33-38页 |
·PQS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第33-35页 |
·PQS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PQS对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GFAP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PQS对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β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1 PQS对给药前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第38-39页 |
2 PQS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39页 |
3 PQS对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GFAP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PQS对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β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6页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42页 |
2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42-43页 |
3 实验中尼龙线制备方法的选择及对实验影响因素的控制 | 第43页 |
4 PQS对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GFAP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5 PQS对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图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