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特性 | 第9-12页 |
·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及主要的氮同化酶 | 第9-11页 |
·氮素吸收作用下的其它养分离子的有效性及环境pH | 第11-12页 |
·不同形态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无机态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有机态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本项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2 不同NH_4~+/NO_3~-配比对落叶松幼苗的影响 | 第15-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种子处理及培养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19页 |
·不同NH_4~+/NO_3~-配比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6页 |
·不同NH_4~+/NO_3~-配比对落叶松幼苗N、P、K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不同NH_4~+/NO_3~-配比对落叶松幼苗吸收NH_4~+-N、NO_3~--N浓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不同NH_4~+/NO_3~-配比对落叶松幼苗营养液中pH值的变化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3 不同形态氮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0-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页 |
·种子处理及培养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落叶松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落叶松幼苗体内N、P、K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22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落叶松幼苗吸收NH_4~+-N、NO_3~--N浓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落叶松幼苗营养液中pH值的变化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4 加入生物抑制剂的氨基酸态氮处理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7-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种子处理及培养方法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加入生物抑制剂的氨基酸处理对落叶松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加入生物抑制剂的氨基酸处理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加入生物抑制剂的氨基酸处理对落叶松幼苗体内N、P、K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28-29页 |
·加入生物抑制剂的氨基酸处理对落叶松幼苗吸收NH_4~+-N、NO_3~--N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氮素形态对落叶松幼苗营养液中pH值的变化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5 矿质、有机态氮对落叶松幼苗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种子处理及培养方法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分析 | 第33-36页 |
·不同形态氮培养的落叶松幼苗NR活性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形态氮培养的落叶松幼苗GS活性变化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不同形态氮培养的落叶松幼苗NR活性变化 | 第36页 |
·不同形态氮培养的落叶松幼苗GS活性变化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6 结论 | 第38-40页 |
·试验结论 | 第38-39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