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产储量分类品位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市场经济及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背景 | 第10-11页 |
·重新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因 | 第11-12页 |
·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下品位指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第13-21页 |
·国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状况 | 第13-15页 |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状况 | 第15-17页 |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 第17-20页 |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实施 | 第20-21页 |
·国内外品位指标体系 | 第21-24页 |
·品位指标体系评述 | 第21-23页 |
·关于品位指标体系的讨论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结构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本文逻辑结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品位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8页 |
·决策行为界定因素剖析 | 第26-27页 |
·决策选择单元——块状矿体模型 | 第26-27页 |
·品位指标决策的阶段性 | 第27页 |
·自然与技术因素剖析 | 第27-32页 |
·采矿方法 | 第27页 |
·矿床品位分析 | 第27-29页 |
·生产能力结构 | 第29-30页 |
·矿石回收率 | 第30-31页 |
·矿石贫化率 | 第31页 |
·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 第31-32页 |
·经济因素剖析 | 第32-36页 |
·矿石费用结构 | 第32-33页 |
·矿产品销售价格 | 第33-34页 |
·固定资产折旧 | 第34页 |
·税收 | 第34-35页 |
·矿山企业的盈利选择 | 第35-36页 |
·投资环境剖析 | 第36-37页 |
·取得矿业开发权 | 第36页 |
·市场供需 | 第36页 |
·矿山外部建设环境 | 第36页 |
·投资环境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产资源储量定量分类 | 第38-46页 |
·四项品位指标矿石储量分类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新分类》标准矿体分类必须有四个品位指标 | 第38-39页 |
·四项品位指标圈定矿体符合矿山实际 | 第39页 |
·《新分类》标准下矿石储量分类原理与准则 | 第39-41页 |
·矿石储量分类应遵循的准则 | 第39-40页 |
·基于经济原理矿石储量分类判据 | 第40-41页 |
·矿山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资源/储量分类的关系 | 第41页 |
·资源储量经济分类方法 | 第41-43页 |
·最低边际品位 | 第41-42页 |
·最低经济品位 | 第42-43页 |
·矿床平均品位 | 第43页 |
·边界品位 | 第43页 |
·问题讨论 | 第43-45页 |
·品位的时间效应 | 第43-44页 |
·与有关规范的比较 | 第44页 |
·关于矿体圈定问题 | 第44页 |
·不同规模、工艺和产品方案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下品位指标优化研究 | 第46-66页 |
·边界品位的优化原理和模型 | 第46-54页 |
·边界品位的优化原理 | 第46-47页 |
·边界品位的优化模型 | 第47-52页 |
·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2-54页 |
·使净现值最大的边际品位优化 | 第54-57页 |
·使净现值最大化边际品位优化模型 | 第54-56页 |
·价格波动下的边际品位调整 | 第56-57页 |
·最小经济品位计算方法及动态评价 | 第57-61页 |
·最小经济品位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最小经济品位的动态评价 | 第59-61页 |
·关于动态法的讨论 | 第61页 |
·矿产平均品位的确定方法 | 第61-65页 |
·坑道中平均品位的计算 | 第62-63页 |
·钻孔平均品位的计算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矿山品位指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 | 第66-80页 |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6-71页 |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66页 |
·系统组织结构 | 第66-67页 |
·主要操作界面介绍 | 第67-71页 |
·品位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实例应用 | 第71-79页 |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 第71页 |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71-76页 |
·成本与费用分析 | 第76-79页 |
·销售收入及税金 | 第79页 |
·数据输入与品位指标确定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页 |
·由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