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8页 |
| 前言 | 第18-19页 |
| 第一部分 面部色诊的文献整理 | 第19-33页 |
| 1 面部色诊源流 | 第19-21页 |
| ·内经时期 | 第19-20页 |
| ·清代时期 | 第20页 |
| ·现今时期 | 第20-21页 |
| 2 面部色诊原理 | 第21-23页 |
| ·脏腑—经络—气—色相关理论 | 第21页 |
| ·局部与整体的理论 | 第21-22页 |
| ·视外知内的理论 | 第22页 |
| ·取象比类的理论 | 第22-23页 |
| 3 面部色诊分区 | 第23-24页 |
| 4 面部常色 | 第24-27页 |
| ·常色研究 | 第24-25页 |
| ·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 5 面部五色诊 | 第27-31页 |
| ·五色诊的内容 | 第27-28页 |
| ·病证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 ·五色诊的意义 | 第30-31页 |
| 6 面部色诊展望 | 第31-33页 |
| 第二部分 常人面部不同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参数特征研究 | 第33-53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观察对象 | 第33-34页 |
| ·方法与指标 | 第34页 |
| ·统计处理 | 第34-35页 |
| 2 面部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35-41页 |
| ·五部常色偏白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35-36页 |
| ·五部常色偏黄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36-37页 |
| ·五部常色偏赤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37-38页 |
| ·五部常色偏青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38-40页 |
| ·五部常色偏黑组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0-41页 |
| 3 各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1-48页 |
| ·额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1-42页 |
| ·鼻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2-43页 |
| ·下颌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3-45页 |
| ·左颊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5-46页 |
| ·右颊部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1页 |
| ·各部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讨论 | 第48-49页 |
| ·五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常值比较的讨论 | 第49-51页 |
| 5 结论 | 第51-53页 |
|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综述 | 第57-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