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序言 | 第12-1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太湖蓝藻”事件回顾 | 第16-19页 |
一、我国现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 第19-29页 |
(一)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 第19-21页 |
1.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 第19-20页 |
2. 其他各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 第20-21页 |
3.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质量负责制 | 第21页 |
(二) 我国现行环保行政体制管理的主要问题 | 第21-29页 |
1. 环境问题整体性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分割的矛盾 | 第21-23页 |
2. 行政部门间环境保护机构和职能的重叠问题严重 | 第23-25页 |
3.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不完善 | 第25-26页 |
4. 不规范的授权导致环境保护职能无效 | 第26-27页 |
5. 属地管辖导致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弱化 | 第27-28页 |
6.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性 | 第28-29页 |
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一) 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 | 第29-30页 |
(二)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0-32页 |
1. “经济人”的独特视角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 政府失灵论和宪法制约政府扩张方法的提出 | 第31页 |
3. 小结 | 第31-32页 |
(三) 府际关系论 | 第32-33页 |
1. 府际关系的概念 | 第32页 |
2. 府际关系论提出和发展 | 第32-33页 |
3. 小结 | 第33页 |
三、国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 第33-47页 |
(一) 美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 第33-40页 |
1. 美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 第33-35页 |
2. 对于美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 | 第35-39页 |
3. 美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0页 |
(二) 日本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 第40-47页 |
1. 日本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概述 | 第40-43页 |
2. 对于日本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 | 第43-46页 |
3. 日本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对我国的启发 | 第46-47页 |
四、构建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想 | 第47-58页 |
(一) 建立“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体制 | 第47-49页 |
1. 坚持“法治原则”,建立“法治政府” | 第47-48页 |
2. 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转变政府职能 | 第48-49页 |
(二) 通过立法确立中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地位 | 第49-51页 |
1. 将环境保护行政职能统一到中央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 第49-50页 |
2. 设立国家环境事务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 | 第50-51页 |
3. 完善环境影响报告审批制度 | 第51页 |
(三) 完善环境保护部机构组织的设置 | 第51-54页 |
1. 设置更为专业化的职能工作机构 | 第52页 |
2. 在环境保护部内部形成合理的职能配合和制约 | 第52页 |
3. 科学的设置派出机构和职能,形成立体的环境保护体系 | 第52-54页 |
4. 平衡城乡环境保护职能 | 第54页 |
(四) 加强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 | 第54-56页 |
1.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地位的加强 | 第54-55页 |
2. 实施三级为主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体制 | 第55-56页 |
3. 鼓励地方各级政府间相互协调形成环境保护沟通协作机制 | 第56页 |
(五) 财力保证和技术支持 | 第56-58页 |
1. 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财力独立 | 第56-57页 |
2. 实现多元化的技术支持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