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影像诊断学论文--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肿瘤血管生成的MR分子成像与纳米氧化铁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中英文缩略词第12-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7页
   ·肿瘤血管生成第19-27页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机制与特点第19-21页
     ·新生血管生成介导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第21-22页
     ·整合素和新生血管生成第22-26页
     ·RGD序列肽第26-27页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研究第27-32页
     ·分子影像学发展简介第27-28页
     ·新生血管靶向受体筛选第28-29页
     ·分子探针设计第29-30页
     ·常用成像技术第30-31页
     ·肿瘤血管生成研究中的不足第31-32页
   ·本论文研究思路第32-34页
     ·整合素α_vβ_3 MR分子成像研究现状第32页
     ·超顺磁性氧化铁的理化性质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7页
第2章 PLA-USPIO制备和表征第37-51页
   ·前言第37页
   ·实验设计第37-38页
   ·实验部分第38-40页
     ·试剂与仪器第38-39页
     ·PLA-USPIO制备原理和过程第39页
     ·PLA-USPIO表征第39-40页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0-50页
     ·制备方法的改良第40-41页
     ·PLA-USPIO的红外光谱第41-43页
     ·PLA-USPIO的透射电镜第43-45页
     ·线圈选择第45页
     ·弛豫率第45-46页
     ·序列优化第46-48页
     ·PLA-USPIO的体内分布第48-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RGD-PLA-USPIO分子探针构建和体外实验第51-61页
   ·前言第51页
   ·实验设计第51-52页
   ·实验部分第52-55页
     ·试剂与仪器第52-53页
     ·细胞系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B16F10、SPC-A1和HUVECs细胞系的选择和处理第55-56页
     ·B16F10、SPC-A1和HUVECs与FITC-RGD的结合情况第56-57页
     ·B16F10、SPC-A1和HUVECs与RGD-PLA-USPIO的结合情况第57-58页
     ·HUVECs与RGD-PLA-USPIO结合的透射电镜结果第58-59页
     ·RGD-PLA-USPIO靶向结合HUVECs的磁共振成像第59-60页
     ·胞内铁含量测定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RGD-PLA-USPIO应用于VX-2模型的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成像研究第61-73页
   ·前言第61页
   ·实验设计第61-62页
   ·实验部分第62-64页
     ·材料与试剂第62页
     ·Vx-2肿瘤模型的建立第62页
     ·制定MR扫描模块第62-63页
     ·图像分析第63页
     ·组织病理学检查第63-64页
     ·统计学分析第6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4-70页
     ·肿瘤模型的选择与成模情况第64-65页
     ·Vx-2肿瘤图像特点第65-66页
     ·RGD-PLA-USPIO的MR活体成像第66-69页
     ·组织病理学结果与MR扫描对照分析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5章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第73-99页
   ·前言第73页
   ·实验设计第73-74页
   ·实验部分第74-80页
     ·仪器和试剂第74-75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75-76页
     ·胞培养第76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毒性的影响第76页
     ·细胞内铁的普鲁士蓝染色第76页
     ·胞内铁的透射电镜观察第76-77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细胞骨架的影响第77-78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体外分化的影响第78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迁移能力影响第78-79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侵袭能力的影响第79-80页
     ·统计学分析第8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0-98页
     ·citrate-IONP和dextran-IONP的表征第80-83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第83-86页
     ·细胞内铁的普鲁士蓝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第86-89页
     ·HUVECs细胞骨架的改变第89-93页
     ·HUVECs管腔生成实验第93-95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迁移能力的影响第95-96页
     ·氧化铁纳米粒子对HUVECs侵袭能力的影响第96-97页
     ·SPIO细胞毒理学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第97-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总结、创新和后续研究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23页
综述一第123-131页
综述二第131-145页
作者简历第145-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下一篇:尿液sTim-3、Fractalkine、BCA-1对移植肾急性排异无创性诊断及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