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1.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3-15页 |
1.1.2 重金属控制技术简述 | 第15-16页 |
1.1.3 水合氧化铁 | 第16-17页 |
1.1.4 水合氧化铁复合材料 | 第17-18页 |
1.1.5 水中配体的影响 | 第18-20页 |
1.1.6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思路 | 第21-2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硫酸根对载Fe(Ⅲ)氧化物环境纳米材料除Cu(Ⅱ)性能的影响---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2.3.1 吸附剂的结构与表征 | 第27-29页 |
2.3.2 硫酸根体系中HFO对Cu(Ⅱ)的吸附 | 第29页 |
2.3.3 硫酸根体系中HFO-PS~0对Cu(Ⅱ)的吸附 | 第29-30页 |
2.3.4 硫酸根体系中HFO-PS~-对Cu(Ⅱ)的吸附 | 第30-33页 |
2.3.5 XPS光谱对Cu(Ⅱ)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33-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硫酸根对载Fe(Ⅱ)氧化物环境纳米材料除Cu(Ⅱ)性能的影响---表面配合模型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2.4 表面配合模型 | 第43-44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3.1 单组份体系HFO-PS~0对Cu的吸附 | 第44-47页 |
3.3.2 双组份体系中HFO-PS~0对Cu的吸附 | 第47-50页 |
3.3.3 SO_4体系中Cu的吸附形态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硫酸根对载Fe(Ⅲ)氧化物环境纳米材料除Cu(Ⅱ)性能的影响--柱吸附行为与模拟 | 第53-69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3-56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4.3.1 SO_4对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2 SO_4对柱吸附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柱吸附运行条件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3.1 进水Cu(Ⅱ)浓度的影响 | 第59页 |
4.3.3.2 流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3.3 柱高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4 柱吸附模型拟合 | 第61-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五章 草酸根对载Fe(Ⅲ)氧化物环境纳米复合材料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81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69-7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5.3.1 吸附剂的结构与表征 | 第71-72页 |
5.3.2 载体对HFO溶解性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3 离子强度对HFO溶解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5.3.4 光照对HFO溶解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9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