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5-51页 |
1.1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15-20页 |
1.1.1 纳米零价铁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1.1.2 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方法 | 第17-20页 |
1.2 纳米零价铁在环境中的形态转化 | 第20-34页 |
1.2.1 物理形态转化 | 第20-25页 |
1.2.1.1 磁性作用与团聚 | 第20-22页 |
1.2.1.2 表面改性与团聚 | 第22-23页 |
1.2.1.3 NOM的吸附与团聚 | 第23-24页 |
1.2.1.4 与无机胶体和生物胶体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1.2.2 化学形态转化 | 第25-31页 |
1.2.2.1 纳米零价铁的老化过程 | 第25-27页 |
1.2.2.2 溶解氧和共存污染物对老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1.2.2.3 阴阳离子对老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1.2.2.4 合成方法和表面改性对老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1.2.2.5 老化对纳米零价铁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1.2.3 生物介导下的形态转化 | 第31-34页 |
1.2.3.1 微生物介导的Fe~(2+)氧化 | 第31-32页 |
1.2.3.2 微生物介导下的Fe~(3+)还原 | 第32-33页 |
1.2.3.3 其他转化 | 第33-34页 |
1.3 纳米零价铁的环境应用 | 第34-37页 |
1.3.1 纳米零价铁的反应活性 | 第34-36页 |
1.3.2 纳米零价铁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 | 第36页 |
1.3.3 纳米零价铁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1.4 铁基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37-48页 |
1.4.1 铁基纳米材料的致毒机理 | 第37-39页 |
1.4.1.1 铁离子毒性 | 第37页 |
1.4.1.2 氧化损伤 | 第37-38页 |
1.4.1.3 其他机理 | 第38-39页 |
1.4.2 铁基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及影响因素 | 第39-48页 |
1.4.2.1 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 | 第45页 |
1.4.2.2 材料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1.4.2.3 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46-47页 |
1.4.2.4 材料老化作用的影响 | 第47页 |
1.4.2.5 共存污染物的影响 | 第47-48页 |
1.5 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案 | 第48-51页 |
1.5.1 论文选题 | 第48-49页 |
1.5.2 研究方案 | 第49-51页 |
2 海藻酸包埋纳米零价铁去除压裂废水中氯代有机物 | 第51-6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2.1.1 压裂废水的配置 | 第52-53页 |
2.1.2 纳米零价铁的包埋 | 第53-54页 |
2.1.3 压裂废水中CT和1,1,2-TCA的去除实验 | 第54-55页 |
2.1.4 包埋纳米的老化研究 | 第55-56页 |
2.1.5 检测分析方法 | 第56页 |
2.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5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2.2.1 原始nZVI对压裂废水中CT和1,1,2-TCA的去除作用 | 第56-59页 |
2.2.2 包埋nZVI对压裂废水中CT和1,1,2-TCA的去除作用 | 第59-64页 |
2.2.3 包埋nZVI的稳定性 | 第64-67页 |
2.3 小结 | 第67-68页 |
3 铁碳复合材料去除水中阿特拉津 | 第68-9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3.1.1 铁碳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69页 |
3.1.2 铁碳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69-70页 |
3.1.3 铁碳复合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动力学实验 | 第70-71页 |
3.1.4 铁碳复合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热力学实验 | 第71页 |
3.1.5 检测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3.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7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2-90页 |
3.2.1 铁碳复合材料的性质 | 第72-78页 |
3.2.2 铁碳复合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动力学特征 | 第78-82页 |
3.2.3 铁碳复合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热力学特征 | 第82-84页 |
3.2.4 铁碳复合材料去除阿特拉津的机理探讨 | 第84-90页 |
3.3 小结 | 第90-91页 |
4 铁基纳米材料的藻类毒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91-11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6页 |
4.1.1 铁基纳米材料及表征 | 第91-92页 |
4.1.2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 | 第92-93页 |
4.1.3 铁基纳米材料与藻细胞的团聚沉降实验 | 第93-94页 |
4.1.4 显微观察 | 第94页 |
4.1.5 脂质过氧化测定 | 第94-95页 |
4.1.6 铁基纳米材料在地表水样中的老化实验 | 第95-96页 |
4.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9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0页 |
4.2.1 铁基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96-99页 |
4.2.2 铁基纳米材料的藻类毒性 | 第99-100页 |
4.2.3 铁基纳米材料的致毒机理 | 第100-104页 |
4.2.4 铁基纳米材料理化性质对藻类毒性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2.5 铁基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老化及其对藻类毒性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4.3 小结 | 第110-111页 |
5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11-11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5.2 创新点 | 第112页 |
5.3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6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