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新型检测microRNAs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研究 | 第10-47页 |
第一节 绪论 | 第10-3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miRNA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miRNA的发现 | 第10-11页 |
1.2.2 miRNA的形成过程 | 第11页 |
1.2.3 miRNA的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1.2.4 miRNA的特性及功能 | 第12页 |
1.3 miRNA检测方法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3.1 miRNA的传统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1.3.2 miRNA定量检测的新方法 | 第16-24页 |
1.4 本课题中的miRNA探针的设计基础及原理意义 | 第24-33页 |
1.4.1 本课题中miRNA探针的设计背景 | 第24-32页 |
1.4.2 本课题中的miRNA探针设计原理及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节 miRNA核酸探针检测新方法的设计及研究 | 第33-37页 |
2.1 实验仪器、试剂及通用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3-34页 |
2.1.3 实验所用主要材料处理方式 | 第34页 |
2.1.4 实验所需序列 | 第34-35页 |
2.2 基于DSN和G4-DNA来检测miRNA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2.2.1 探针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2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6-37页 |
第三节 miRNA探针的检测结果 | 第37-45页 |
3.1 探针的筛选及对miRNA的响应效果 | 第37-39页 |
3.2 探针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39-42页 |
3.2.1 最佳NMM浓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3.2.2 最佳钾离子浓度的选择 | 第40-42页 |
3.2.3 最适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3.3 该探针对于目标miRNA的灵敏度分析 | 第42-44页 |
3.4 该探针对于目标miRNA的选择性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基于Biobrick技术的检测和吸附一体化的金离子全细胞探针的设计和研究 | 第47-103页 |
第一节 绪论 | 第47-64页 |
1.1 引言 | 第47页 |
1.2 金的概述 | 第47-50页 |
1.2.1 金的属性 | 第47-48页 |
1.2.2 金的主要用途 | 第48-49页 |
1.2.3 金与环境 | 第49-50页 |
1.3 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50-56页 |
1.3.1 传统的物理化学检测方法 | 第50页 |
1.3.2 新型改良的检测方法 | 第50-56页 |
1.4 金的回收方法 | 第56-57页 |
1.5 本文中基于biobrick技术的检测及吸附一体的传感器的设计基础及原理意义 | 第57-64页 |
1.5.1 生物体中金离子的调控机制 | 第58-59页 |
1.5.2 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 | 第59-60页 |
1.5.3 报告元件-RFP | 第60-61页 |
1.5.4 Biobrick技术 | 第61-64页 |
第二节 Au~(3+)检测及吸附一体化系统的构建 | 第64-86页 |
2.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通用实验方法 | 第64-7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5-69页 |
2.1.3 实验通用方法 | 第69-75页 |
2.2 金离子检测及吸附一体化系统的构建 | 第75-84页 |
2.2.1 质粒提取 | 第75页 |
2.2.2 目的基因的修饰 | 第75-76页 |
2.2.3 目的片段基因的PCR扩增 | 第76-77页 |
2.2.4 PCR产物确认 | 第77页 |
2.2.5 PCR产物的酶切及纯化 | 第77-78页 |
2.2.6 PCR酶切产物的BioBrick组装 | 第78-80页 |
2.2.7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80-82页 |
2.2.8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82-83页 |
2.2.9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83-84页 |
2.3 重组载体系统的检测及吸附 | 第84-86页 |
2.3.1 体系中反应条件对金离子检测的影响 | 第84-85页 |
2.3.2 探针对金离子灵敏度的检测 | 第85页 |
2.3.3 探针对金离子的选择性检测 | 第85-86页 |
2.3.4 细菌菌体蛋白表达鉴定 | 第86页 |
第三节 重组载体系统对金离子的检测及吸附性质研究 | 第86-100页 |
3.1 金离子检测及吸附系统质粒的构建 | 第86-94页 |
3.1.1 原始质粒pSB1A2的改造构建 | 第87-88页 |
3.1.2 基础载体pgols-golS-pgolb-rfp-terminator/p5B1A2获取 | 第88-89页 |
3.1.3 重组载体pgols-golS-pgolb-rfp-terminator/pSB1A2构建 | 第89-90页 |
3.1.4 质粒pgols-golS-pgolb-rfp-terminator-pgolb/pSB1A2构建 | 第90-91页 |
3.1.5 pgols-golS-pgolb-rfp-terminator-pgolb-lpp-ompa-golb/pSB1A2构建 | 第91-92页 |
3.1.6 pgols-golS-pgolb-rfp-terminator-pgolb-lpp-ompa-golb-terminator/pSB1A2质粒亚克隆 | 第92-93页 |
3.1.7 pgols-golS-pgolb-rfp-terminator-pgolb-lpp-ompa-golb-termi nator/pSBlA2质粒亚克隆 | 第93-94页 |
3.2 对金离子的灵敏度检测 | 第94-95页 |
3.3 对金离子的选择性检测 | 第95-97页 |
3.3.1 在各种金属离子的单一溶液中对金离子的选择性 | 第96-97页 |
3.3.2 混合金属溶液中金离子选择性检测 | 第97页 |
3.4 吸附系统中的影响因素 | 第97-99页 |
3.4.1 金离子浓度和诱导时间对检测的影响 | 第97-98页 |
3.4.2 金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98-99页 |
3.5 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Ⅰ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0-121页 |